第33章 有一種境界叫彎曲(1)(1 / 3)

1.人生的三境界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非常單純,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它的意思是隨著年齡漸長,經曆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激情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歎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誌的載體,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著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複,綠水長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裏能夠去與永恒和無限計較呢?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針對那些走過人生半輩子或經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經曆了種種事件,看過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種曾經滄海的感覺,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也許經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會為無謂的事或無傷大雅或不可能實現的事而傷腦費神。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麵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們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觀棋者、看戲人的角度來看事物,也許事情會簡單許多,正如蘇軾所言:“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王國維所道“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們都希望能到達人生的最高境界,即這第三境界,體味那戰勝自我,超越極限後一覽眾山小的勝利感,然而在這自我提煉、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品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

在悠悠歲月中,我們都是匆匆過客,所有的故事都沒有結果而結束,我們隻有從容走過,無須彷徨,無須猶豫,無須茫然。我們應當往第三重境界發展,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外雲卷雲舒。”人從煩惱和執著中來,應到無煩惱無執著處去。其實凡事看開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說明了人應當做看戲者,觀棋者嗎。也許別人是對的,但我們也沒有錯,很多事情都無法挽回,再偉大的事情最終也成雲煙,所有瘋狂之後總歸於平靜,我們除了平靜又能怎樣呢?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麵對一切,平靜珍惜一切。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麵對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雲春夢,接受世事無常。正如徐誌摩《再別康橋》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