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個月過去了,他和愛迪生的關係並未改變,或許和巴恩斯相同處境的人會認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但巴恩斯依然樂觀,他視目前的職位為做下麵三件事的好機會:
一是熟悉工作環境,了解每個人做的事及思考模式,並讓這個實驗室變得更愉快、更有效率。
二是熟悉其他人,明了他們的工作細節和做事方法,以便日後能建立一個工作網。
三是隨時守候機會的降臨,以達成最終的目標。因為他很清楚,愛迪生的合夥人多半會是從公司內,而不是從公司外尋得。
當愛迪生發明了另一個辦公室器材——愛迪生口述機時,機會終於來了,公司正愁這東西賣不出去。然而巴恩斯卻深知,這個難賣的、長得難看的、市場對之相當陌生的機器,是他的機會。
他和愛迪生接觸,表示自己有意銷售這項產品,由於沒人對此機器有興趣,愛迪生欣然同意給他機會。巴恩斯拚命地幹,把口述機推廣到全美各地。由於銷售相當成功,愛迪生居然主動提議與他簽訂銷售合約。至此,巴恩斯終於成功達成了目標:成為發明家愛迪生的合夥人。
機會的眼光,機會的意識,在所經曆的每一件事情中去發現機會,創造機會,這就是巴恩斯成功的秘訣。一個人,如果肯像巴恩斯一般努力,對機會保持警覺,他的命運便會隨著時光的流逝悄悄改變,最終,他會成為一個幸運的人,一個有運氣的人,一個好命的人。
六、好運要由自己來掌握
披著神秘外衣的“機遇”,給人生塗上了很多撲朔迷離的色彩。它常常是不期而至,不告而別,稍縱即逝。你一心等它,可能長期不見其蹤影;你不去想它,又可能“時來運轉”,受到它的光顧。所以,有的人常常把自己能否碰到好的機遇,歸結為“運氣”,有的甚至歸之為“命運”。其實,機遇雖然難料,但也不是命運之神操縱的東西。
對於把握機遇,有人歸於運氣的好壞,例如有人確有勞動時挖出金條、揀到鑽石等可遇不可求的好運氣。但把握機遇更要靠我們自己。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一生窮困潦倒,在愛情上屢遭不幸,成年後又遭逢耳聾的厄運,但他能夠“扼住命運的咽喉”,終於成為一代“樂聖”,他所憑靠的,正如他在給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說:“公爵,你之所以成為公爵,隻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成為貝多芬則靠我自己。”
“弱者等候機遇,而強者創造它們”。機遇雖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但不管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經過個人的努力,機遇是可以把握的。美國有位學者曾通過對奧林匹克運動員、總經理、宇航員、政府首腦以及其它獲得成功者的多年探訪,逐漸認識到成功者絕非是因為擁有特權環境、高智商、良好教育或異常天賦的結果,同樣,也不是一時走運,而是由於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認識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目標;迎接挑戰,適應生活。他把這三點稱之為“成功者的優勢度”,是成功者與普通人之間存在著的一種微妙的差別。有的人天賦甚高,卻恃才自傲,短於行動,喪失了不知多少成就事業的機遇。有的人在一時走運,初建成果後,便陶醉於快樂而忘記自己麵臨更多的機遇,終究難成大器。惟有那些在創造奇跡之後,能很快忘記快樂,並清醒地麵對未來之人,才能終成偉業。所有這些,無不是為生活態度所決定。
麵臨機遇卻無能承擔,等於沒有機遇,要把握住機遇,還必須有淵博的知識。一個人的知識越多,才能越大,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機遇就越多。金子總是要發光的,而發光的東西總是易於被人發現。弗萊明成功地發明了青黴素之後,有人問他是不是靠“運氣”幫忙,他說:“不要等待運氣降臨,應該努力去掌握知識。”知識豐富了,能力提高了,機遇出現的概率會相應提高,機遇的可獲得係數也會相應地變大。
把握機遇的並非命運之神,而恰恰是我們自己,正如伊壁鳩魯所說:“我們擁有決定事變的主要力量。因此,命運是有可能由自己來掌握的,願你們人人都成為自己幸運的建築師。”
有些人,由於平時沒有養成主動接受挑戰的精神,當機遇忽然來臨時,反而心生猶豫,不知該不該接受。於是,在患得患失之際,機遇擦肩而過,悔之晚矣。因此,在平時就應養成主動接受挑戰的精神。比如,若有在眾人麵前表現或發表意見的機遇,就應盡量利用,一方麵克服心理障礙,一方麵訓練自己的膽識。
有很多人一生沒有一個方針來指示他們應走的道路。他們是寂寞的飄流者,隻是無計劃、無目的、無思想地虛度光陰;他們是被動者,被環境支配著,沒有堅強的意誌,沒有決斷的能力。空有一大箱的工具,沒有人去運用,還不如沒有。如果空有滿肚子的才幹,而沒有堅定的目標,和一大箱工具沒有人去運用是一樣。
一個不能當機立斷的人,就好像茫茫大海中一隻沒有航向的飄流小船一樣,一旦沒有了順風的吹動,它將永遠盲目地在海上獨行,如果遇到了暗礁,會立刻撞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