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一笑了笑,他現在倒是不跟柳鵬客氣:“今天特意請柳少來,是想商量一件大事,想要柳鵬與我共襄盛舉,看到柳少這番英姿勃發,我現在就知道找對了人,我直說了吧,之所以找柳少來,是因為我想收點生絲。”
雖然王道一說得很輕鬆很從容,但是柳鵬覺得自己的耳朵快炸開了,他不得不再次詢問了一句:“生絲?”
王道一風清雲淡地說道:“沒錯,收點生絲!這生意柳少認為做得做不得?”
柳鵬還是沒過神來,他再次詢問道:“老臬台的意思,是咱們要在登萊兩府收買生絲?”
馬立年也終於緩過勁,他笑著對柳鵬說道:“是啊,之所以找柳少過來,就是王老臬台覺得機會難得,準備把登萊兩府的生絲都拿下來,然後從柳少龍口那邊運到江南去,這生意絕對可以賺大錢啊!”
說到這,馬立年十分得意地說道:“金百萬他就是運來幾船食鹽,也不如我們一船生絲賺得多!他以為甩開我就能發大財了,哼哼,咱們在生絲上直接甩開他自己幹,這才是真正能大財的路子。”
柳鵬到現在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晚明之世,做生絲生意可以說是最有利可圖的一個生意,要知道這可是一條海上絲綢之路,甚至隻要把生絲運到江南去就能賺到大錢,不知道有多少城市多少商人多少織戶是完全靠絲業才活下來,而且連日本商人、葡萄牙、西班牙人甚至是英國人都卷入了生絲生意。
所謂“海上絲綢之路”,實際是在晚明達到他的巔峰期,每年都有大量生絲經過海路流入了歐洲,荷蘭人在台灣開出一百四十兩一擔的天價,依舊采購不到足夠的生絲。
而中國本土對於絲綢的需要也是同樣驚人,隻是所有客戶之中,價格最高需求最驚人的卻是一衣帶水的日本,一擔生絲在江南的正常銷售價格是六十兩上下浮動,一擔生絲在日本的最高銷售價曾經達到不可思議的五六百兩白銀,正常年份也有兩三百兩一擔的天價。
但是柳鵬過去的印象之中從來以為江南才有大量生絲,而在山東半島,在柳鵬的印象確實有人種桑樹,而且也有生絲出產,象架閣庫裏的文書就記載光黃縣一地就種植了大約六七萬株桑樹,實際桑數的數目可能會更高一些甚至達到十萬株。
但是柳鵬過去總以為山東出產的生絲終究有限,但是今天才知道自己是坐井觀天,能讓王道一這樣的大人物都卷進來,這登萊兩府的生絲生意其中到底有多少利益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