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山蠶綢(2 / 2)

更重要的,雖然柞蠶織成的山繭綢,雖然顏色略嫌灰暗,手感粗曠,但是經久耐用不易撕裂無損於汙漬,所以為這個時期的上層階級特別喜愛,價格不比江南的湖絲便宜多少。

成書於順治年間卻反映晚明風情的《醒世姻緣傳》裏麵有一段童奶奶指點狄希陳如何送禮的情節,特別提到“如今時興的是你山東的山繭綢,揀真的買十來匹留著送堂官合刑廳”,同樣成書於順治年間的《續金瓶梅》裏的學官夫人同樣是“穿的是沉香色雲絹披風,套著山繭綢夾襖”。

稍遲的康熙初年,法國傳教士李明在寫給歐洲人的書信特別提到了柞蠶絲織成的山繭綢:“除去我剛剛談到的,歐洲也見得到的普通絲綢,中國還有另一種產於山東省的絲綢。取絲的蠶是野生的,人們到樹林中去尋找這種蠶,我不知道是否可在家中飼養。蠶絲的顏色發灰,毫無光彩,以至不熟悉的人會錯把用這種蠶絲織成的料子當成橙黃色的布料或最粗糙的毛呢;然而,這種料子卻受到極大的喜愛,比鍛子價格高許多,人稱繭綢。繭綢經久耐用,質地質實,用力擠壓也不會撕裂;洗滌方法同一般布料。中國人肯定地說,不僅一般汙漬無損於它,甚至它還不沾油漬。”

在李明的印象中,這時侯繭綢“受到極大的喜愛”,甚至“比鍛子價格高許多”,以後的幾百年之中柞蠶業雖然屢有起伏,但直到建國初期仍然是一種高檔奢侈品。

在王蒙的小說裏,一個五十年代剛畢業的大學生照樣“穿一身柞綢中山服,自以為是高級衣料了,神神氣氣地進行他的第一次出差”,直接到七十年代以後,柞蠶才因為時代的變遷與技術的革命才陷入長期的衰敗期,而王蒙小說的主角到了八十年代也改穿了“一身洗得發白的華達呢棉布陸軍服,同時他還有好幾套毛料服裝”。

本時空還不是柞蠶絲的巔峰歲月,但已經是卻是相當風行,崇楨年間,江南名士吳之振的母親範夫人獲得了一塊山繭綢料子,但是她一直舍不得用如此珍貴的料子製衣,整整珍藏了三十年。

直到了康熙三年,範夫人知道吳之振的至交好友鼎鼎大名的江南名士呂留良饑寒交迫冬衣無著,才讓吳之振把這塊珍藏三十多年的山繭綢料子帶給呂留良,呂留良同樣對範夫人雪中送炭的行動感激不靈,還特意寫了兩首詩收入自己的詩集。

因此柳鵬覺得這柞蠶絲生意或許比不得桑蠶絲,但絕對有利可圖,隻要龍口往江南運幾船生絲,不愁江南的商船不蜂擁而至,他正想到這,那邊王道一已經替他說出了心裏想法:“柳少,你那龍口還沒有商船來吧?你放心,隻要咱們合夥做這生意,多的不敢說,一年來幾十條江南商船不成問題。”

這真是天大的喜訊,隻是柳鵬想知道的卻是另一個關健的問題,他當即問道:“王老,那我想請教一下,現在是誰把持著這山蠶絲生意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