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住燕王禦馬的不是別人,就是楊榮,赫赫有名的“三楊”中的一位,曆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而不老的那個楊榮,楊榮毫不客氣地詢問燕王朱棣:“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您是要先登基還是先去拜謁明太祖的皇陵?
燕王朱棣也是一下子就明白過來,調轉馬頭就拜謁明太祖的皇陵,自此楊榮就成為朱棣最信任的人選之一。
雖然先即位還是先拜謁皇陵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而已,但是這件事有著象征性的意義。
正所謂名正言順,燕王可以說是大明曆史上的最不名正言順的皇帝,所以他的正統意識最強,幾乎是第一時間就反應過來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就象嘉靖皇帝在登基之前閣臣提出的那些要求。
正是通過這麼一係列操作,燕王雖然僅僅是突襲攻占了南京而已,天下的三分之二甚至是四分之三仍然是使用建文年號,但是在他登基之後,整個天下卻在第一時間服從他的統治。
而現在柳鵬的情況也如當初的燕王相近,而且燕王怎麼也說是朱元璋最疼愛的愛子之一,他入繼大統雖然有無數指摘之處,但是在建文皇帝下落不明的情況,也可以說是唯一的人選。
可是現在北京隻是消息斷絕而已,而海北鎮控製的地盤也是極其有限,除了山東四府之外,頂多隻有南直隸的徐州直隸州、鳳陽府、淮安府與半個鬆江府、半個蘇州府,即使拿下南京應天府,那也不過是控製著十府一州之地而已,離控製整個天下的目標還有著天差地別的距離。
因此柳鵬先迎謁明孝陵看起來隻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但是卻有著象征性的意義,如果辦得成功,或許整個東南甚至半個天下就可以傳檄而定,不知道替海北軍節省多少時間。
劉孔昭生怕柳鵬是一介武夫,不能理解這件事的真正意味:“吳先生,這件事您一定要跟齊王殿下講清楚,他肯不肯到南京即位監國不要緊,關鍵是把這件事講清楚!”
海北軍既然要進南京,那麼柳鵬不能是小小的金州督撫,因此劉孔昭第一時間就把“齊王”的封王請了出來按在柳鵬的身上。
這自然是有理論依據的,當初朝中爭論柳鵬應當封一字王還是封二字王的時候,很多大臣就主張柳鵬應當封齊王就藩青州,這是人地兩宜的措施。
山東自古以來就是齊國的地盤,而且明初太祖第七子就以齊王的身份就藩於青州,雖然在建文與永樂兩次齊王被廢為庶人最終導致國除的結果,但終究是有先例可循,因此柳鵬封齊王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這件事因為封一字王還是二字王爭得不可開交,但是南京的有心人士仍然是對這件事記憶猶新,因此南京城內的一些有心人士第一時間就給劉孔昭提了一個完美的主意,現在南京的軍民不是開城向海北軍投降,而是請齊王柳鵬監國。
雖然是掩耳盜鈴,但卻是一個近於完美的方案,現在吳欣然也知道自己的擔子很重,他向劉孔昭保證這件事他能辦得萬無一失:“老爺,這件事您請放心便是,就算齊王殿下不明白,他身邊的諸位老先生也會知道怎麼辦,我可聽說齊下殿下的營中有好幾位進士相公!”
劉孔昭點了點頭:“告訴齊王殿下,如果他想進南京應天府監國,那麼首先就得拜謁太祖皇陵!如果不肯拜謁太祖皇陵,那應天府千萬軍民絕不允許他在南京監國!”
事實不用劉孔昭與吳欣然提醒,鍾羽正在這個問題上早就提醒過柳鵬無數遍,柳鵬當然是從善如流:“沒問題,我早就想先拜謁太祖皇陵,然後再即位監國!”
劉孔昭給柳鵬出的主意可以用完美來形容,畢竟這件事有著很大的欺騙性,別的地方不說,靠近南京的南直隸諸個州府以及江西、浙江、福建甚至湖廣各省,在眼下這種情況下很有舉府、全省來降的趨勢。
至於南京城內的官民軍吏同樣覺得這是兩全其美的主意,除了少數狂熱忠於大明的狂熱派,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接受的方案。
即使南京鎮守太監也覺得劉孔昭這個建議雖然很不靠譜,但也是個差強人意的選擇,而且劉孔昭已經串聯了南京城內城外的武將控製南京城內城外的一切要點,在兵鋒之下大家即使不接受也拿劉孔昭這些主和派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