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就是浙江、江西與福建戰場上明軍總兵力據說有三十萬之多,但是誰都不清楚明軍到底有多少兵馬,甚至連具體駐紮在哪裏都不清楚,有些時候鄭芝龍還是通過繳獲的敵軍材料才能獲得了進一步的情報。
至於統一指揮、統一作戰、統一指揮那更辦不到了,大家各有各的旗號,各有各的山頭,甚至已經有人擁立魯王王室打出了“監國”的旗號。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柳鵬已經在南京打出了監國旗號,而且現在崇禎皇帝與東南的聯係多數時候已經是處於基本中斷的情況,那麼大家要對抗海北鎮就必須有一個核心才對。
事實上,這些人或許是敗事有餘成事不足,但是卻很好地符合一些官迷的想法,大家都覺得與其聽鄭芝龍指揮,還不如打出自己的旗號,讓鄭芝龍來聽自己指揮為好。
而且鄭芝龍打出勤王的旗號準備收複南京也是暗懷鬼胎,大家覺得不如把這次勤王的主導權拿到自己手上來,這樣才是最完美的結局。
結果就是明明有三十萬大軍,但是在每一個戰場之上都不是海北軍的對手,海北軍不但已經守住了錢塘江,把江南最富庶的杭嘉湖平原牢牢地控製在自己手裏,而且還一路向南向西進攻,寧波、金華、南昌都先後落入了海北軍的控製。
在這期間也發生發生了一係列戰鬥,但問題在於大家甚至不知道總數號稱三十萬之眾的諸路明軍是怎麼敗下來的,有些時候是望風而潰,有些時候是海北軍不發一槍一彈,明軍已經直接崩潰下來了。
而海北軍雖然隻有兩個步兵旅,但卻是步調統一攻如雷霆守如泰山,在戰場上占據全盤主動,在姚玉蘭平定江南戰局並向他們增援幾個步兵營與步兵連之後更是顯得所向無敵,甚至幾次重創了鄭芝龍所部。
對於鄭芝龍來說,他率主力越過仙霞嶺是來撿便宜的,而不是來打硬仗的,但是事實上現在鄭芝龍部打的都是真正意義上的硬仗,而且幾次與海北軍交鋒的結局讓大家明確了一點,那就是鄭芝龍所部在陸上根本就是軟腳蝦。
沒錯,鄭芝龍雖然動員了數萬陸軍,但是這幾萬陸軍的表現根本不比普通明軍強上多少,甚至比明軍衛所軍還要弱一些。
在明軍之中,衛所軍已經可以說是最貧弱的存在,而現在大家都明確肯定整個鄭芝龍的陸上部隊,除了黑人衛隊與極少數精銳部隊,多數部隊都是不堪一擊的存在,普通明軍在陸上都要強過這些烏合之眾。
而海北軍也是同樣認識到這一點,一致認為首先就要拿態度最囂張的鄭芝龍部隊下手,結果就是鄭芝龍發現幾個回合下來,他已經損失了上萬兵力,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樣損失這些部隊。
而且失去了這些烏合之眾的掩護之後,鄭芝龍的精銳部隊也受到了很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鄭芝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幕府軍與建奴的身上。
隻是建奴在遼東的表現還算差強人意,但是幕府軍在琉球群島的表現就太不如人意。
雖然幕府軍大舉出兵琉球國這件事甚至超出了鄭芝龍的意料之外,但問題是現在幕府軍把能動員起來的部隊都用於琉球群島,但是並沒有在第一時間之內改變戰局,恰恰數以萬計的幕府軍已經一頭栽進了琉球這個大火坑之中。
他在日本的貿易夥伴現在都在談論著怎麼與海北鎮和談重開談判恢複貿易的問題上,如果說幾個月之前或許有日本人不把海北鎮看在眼裏,認為他們隻是一群亂臣賊子,但是日本人已經清醒得認識到海北鎮的崛起不可阻擋。
不管是官僚、貴族還是平民,現在都在談論著怎麼跟海北鎮緩和關係的問題,而在他們的眼裏鄭芝龍卻是一個隨時可以犧牲掉的棋子。
沒錯,他們已經在正式談論著怎麼犧牲鄭芝龍來換取海北軍的諒解,而這也是鄭芝龍苦惱的最大來源。
如果失去日本的支持與他在日本的代理商,那麼鄭芝龍將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海主而已,因此他再次向熊文訕提出自己的建議:“巡撫大人,此天賜之機,您登高一呼東南響應,何愁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