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推行“韜光養晦”政策(1 / 1)

所謂“韜光養晦”政策,換句話說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其要義不在於這種提法本身,而在於具體的“為”與“不為”的選擇判斷上。這才是糊塗學的奧妙之處,而這個具體操作是不會輕易公開的。

所以就算是人家知道你要韜光養晦,可怎麼個“韜光”、怎麼個“養晦”還是不清楚的,這樣便達到了我們的目的。韜光養晦策略不是絕口不提這四個字,而是讓一切看起來自然合理,不做超常的事。然後在這個“為”與“不為”上盡心竭力做足了功夫,遂成其功。

無論在職場或是商場裏,還是要韜晦一些比較好。太急於顯露自己的才能和實力,盼望盡快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刮目相看,表現得急於求成是很不可取的。這樣做不僅會給人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會使你過早地成為人們的競爭對手,倘若你沒有厚積薄發的底牌,一旦成為強弩之末,那隻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場外。所以,別太拿自己當回事。

有這樣的一個事例,王某過去有一個非常嚴厲的上司,隻要下屬有一點點小過失,就會被他罵個狗血噴頭。

一次,這位上司終於離開了公司,王某歡天喜地。新來的李經理和和氣氣,大大小小的工作都不厭其煩地拿來與大家商討。起先,王某很慶幸來了個這麼民主的上司,可沒過多久,新的煩惱就接踵而來。

首先大量工作毫無意義地重複返工。過去的經理雖然武斷,但在他手下工作隻要按他的吩咐盡心做好便是,不必過多操心。而現在的李經理一遇到工作就馬上先要“聽聽大家的意見”,而且幾乎每個手下的意見都能影響他的決定,特沒主見,弄得大家經常加班,效率卻很低。其次是收入的直線下降。自從新經理上任後,由於部門業績大不如前,部門的收入連連下滑,原先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獎金的王某已經連續3個月沒拿到過2000元了。

最後是心理上的折磨也日漸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新經理的能力紛紛表示懷疑,有些同事甚至在私下裏多次跟王某說:“論資曆,論水平,論才幹,他哪裏比得上你?偏偏讓這種人來當我們的領導!”

於是,在那次好友的聚會上,王某把自己心中的不快一股腦兒地倒了出來。朋友七嘴八舌地給他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說,跟他較勁,看看誰有實力!也有的說,找上層領導反映,撬掉他!還有的甚至建議,幹脆辭職,不伺候這種“低能兒”了!

最後,王某還是聽取了父親的建議。父親說:“不管你的上司如何低能,你都應該盡力配合他,在努力工作中尋找新的機遇。”於是,王某及時調整了心態。他時刻告誡自己,不要老把眼光盯在上司不足的方麵,要全麵地認識自己的上司,他肯定有過人的地方,不然為什麼能力平平的他卻能得到眼前的位置呢?

從那以後,王某就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工作。本來王某的上司也早聽說了他的才能,心裏早已有所警惕。但是看到王某如此真心誠意地協助自己,不僅漸漸消除了戒備,而且從心底裏對王某充滿了感激和信任。

在工作中,王某當然沒有放棄尋找和創造新的機遇。在不給上司造成壓力的前提下,王某盡力抓住一切機遇展現自己的才華與能力。與不如自己的上司搞好關係,盡力為他做好工作,無非是為了韜光養晦,蓄勢待發。

果然,過了沒多久,王某就引起了公司上層領導的關注。當他們向王某的上司了解情況的時候,得到的是積極的評價和大力的推薦,於是王某理所當然得到了晉升。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敵視,在政治鬥爭中尤其如此。善於保存自己,急流勇退,不是消極地避凶就吉,而是為了養精蓄銳,待機而動,這就是韜光養晦。《周易·係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據,以存身也。”隱藏自己的才華,隱蔽自己的真實意圖或目的,這是力量不足、處於劣勢時以保護自己,以待今後東山再起的良策。善於斷然退避,是一個人博大胸懷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