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處低,表達的是心態,顯示的是智慧;能瞻高,體現的是勇氣,反映的是理想。如同海豚,隻有潛得越低,才能跳得越高,看得越遠。低調做人,做好應該做的事,處低而心存高遠,這是一種境界,顯示出一個人良好的修養。在古往今來的曆史中,這樣處世做人的成功典範非常多。
甘地,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他是印度人民心中的英雄,為印度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奮鬥一生。就是這樣一位形象有些不起眼的老人,領導著已經覺醒了的印度人民向英國殖民主義者發起挑戰,成為民族團結和自由的領袖。
甘地身材矮小,瘦骨嶙峋,終日身披粗布衣衫。有一幅非常形象的畫麵描述了這位老人:他一絲不苟地坐在一架紡車前,兩條修長的手臂在忙碌著,一隻手正在搖著紡車,另一隻手抽出了長長的棉線,戴著鋼邊眼鏡的雙眼靜靜地凝視著抽線的手。這是他行而不言的低調姿態的體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政府為了得到印度的支持,答應在戰後讓印度人民自治,但是戰爭結束後,印度人民不僅沒有獲得自治的權利,反而迎來了《羅拉特法》——一部旨在更嚴厲地鎮壓印度人民反抗的法律,這種背信棄義的做法讓印度人民對大英帝國的幻想破滅。於是,在《羅拉特法》頒布不久,一項前所未有的活動在印度全國展開了,那就是聖雄甘地領導的旨在反抗英殖民主義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19年4月6日,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全國以死一般的沉默抗議英國政府,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靜寂中,印度完全陷入癱瘓狀態。這一天開始,印度人民逐漸從馴服的奴隸轉變為反抗的戰士,印度的曆史在這一天翻開了新的一頁。
1919年4月13日,英國士兵向手無寸鐵的印度人群開槍射擊,打死打傷一千五六百人,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一慘案使甘地有了徹底的認識:英國人再也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和合作。他呼籲印度人民在各個方麵抵製英國:學生罷課抵製英國人開辦的學校;律師抵製英國人的法庭,政府官員拒絕在英國機構任職等。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甘地把他在南非形成的非暴力思想同不合作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後來聞名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在以後的數十年裏,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帶領下,一共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雖然當時的每次運動都未能完全實現甘地的目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四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的獨立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動搖了英國殖民統治的基礎,喚醒了在英國政府高壓殖民政策下逆來順受了幾百年的印度人民的反抗精神,把整個印度人民發動起來同殖民者抗爭,並迫使英國政府在1947年8月16日同意印度獨立,徹底結束了印度數百年來作為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屈辱曆史。
甘地曾經這樣說過:“英國人妄圖迫使我們與他們真刀真槍地較量,我們決不能這樣做,因為他們手裏有武器而我們卻沒有。但是,我們也能擊敗他們,唯一辦法是把與英國人的決鬥引到我們有武器而他們沒有武器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戰場。麵對英國的極端統治,印度國內彌漫著恐懼的氣息,這個時候甘地鎮靜而堅決地站出來了,他領導的不合作運動鼓舞人們毫無畏懼地堅持真理。於是,人民肩頭上的一層恐懼的黑幕就這樣突然地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