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要最好就要先想最好(1 / 1)

隻接受最好的,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成功者脫穎而出的訣竅。常言道,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思想有多遠,路就能走多遠。成功者最初也是從一個小小的“最好”信念開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跡的萌發點。沒有“最好”的思想,又怎能得到“最好”呢?要知道,一個人一旦滿足於自己目前獲得的成就,便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不再追求更高的目標。而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一旦你停止前進,便會被別人所趕超。不前進便意味著後退,就可能被無情地淘汰。成功者永遠有超出眾人之外的、敢於隻要最好的心態。在成功之前,懂得必須以高於普通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否則自己永遠都是一個弱者。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這種“隻要最好”的精神,是一個人不斷進取的標誌,它不允許人懈怠,它召喚每個人向更高層次的方向去努力、去進取。它告訴人們,如果你認為自己隻具有鞋匠的天賦,你也應該爭取做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製鞋大王。不想做得更好,就會做得更差。

英國新聞界的風雲人物,倫敦《泰晤士報》的老板來斯樂輔爵士,在剛進入該報時,就不滿足於九十英鎊周薪的待遇。經過不懈努力,當《每日郵報》已為他所擁有的時候,他又把取得《泰晤士報》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最後他終於獵狩到他的目標。

來斯樂輔爵士一直看不起平生無大誌的人,他曾對一個服務剛滿3個月的助理編輯說:“你滿意你現在的職位嗎?你滿足你現在每周50英鎊的周薪金嗎?”當那位職員答複已覺得滿意的時候,他馬上把他開除,並很失望地說:“你應了解,我不希望我的手下對每周50英鎊的薪金就感到滿足,並為此放棄自己的追求。”

失敗的人有失敗的心態,成功的人有成功的心態,心態影響思想,思想影響行為,這是一連串的因果效應。求最好,自然也要有強烈的渴求心態,要最好就要先想最好,連想最好的心態都沒有,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的人的。

大多數的人之所以沒有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們太容易滿足而不求進取,他們一生隻會盲目地工作,掙取足夠溫飽的薪金。他們心裏常這樣想:“我現在的生活充滿喜悅和滿足,以後要怎麼做才能維持目前的這種狀態呢?”這些人對現狀心滿意足,一心一意想要繼續維持下去。然而,“要維持現狀”這種觀念是采取“守”的態度,終究隻是一種消極的態度,沒有積極向前的動力,成長便會停頓。

但是,大多數之外的成功者,就絕不是這樣,他們會盡力尋求對自己現狀不滿足的地方,以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進。不滿足,是進步的先決條件,不滿足才能銳意進取,時時要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自己。

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21世紀,競爭沒有疆界,你應該開放思維,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給自己設定一個更具挑戰的標準,才會有準確的努力方向和廣闊的前景。“隻接受最好的”如同成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讓人們永遠向著光明的前方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