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心態決定你的行為,而行為又會直接決定你的命運。因此,一定要把心態的修煉提升到一個至高的位置,把好心態貫徹到人生旅途中,把命運握在自己手中。
1.行為從於心態
人的行為常常由心態來決定。
好心態決定正確的行為,壞心態決定錯誤的行為。
西方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位住在海濱的哲學家,一天突然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他想橫渡大海,去海的對岸看一看。他是一位邏輯學家,經過冷靜的思考,他理智地歸納出了這次航海可能遭遇的不同問題,結果發現他不應當去的理由比應當去的理由更多:他可能會暈船;船很小,風暴也可能危及他的生命;海盜的快艇正在海上等待著捕獲商船,如果他的船被他們捉住了,他們就會拿走他的東西,並把他當奴隸賣掉。這些理由和判斷表明他不應該做這次旅行。
然而,這位哲學家還是做了這次旅行。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想法已變成了一種心態在左右著他的行為。心態不斷地對他的理智說:“朋友,這件事在推理上雖有些令人生畏,但情況也許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壞。你常常都是一個幸運兒,這次也不例外。”心態的力量牢牢地控製住了這位哲學家,以至於後來,他覺得如果不進行這次航海,他就會坐立不安,甚至可以說,會成為他人生的一大遺憾。於是他揚帆起航了。但結果正如他的理智所判斷的那樣,他成了海盜們的戰利品。
這個悲劇故事生動地說明了一件事:行為跟著心態走!
成功需要勇氣和信心,它有助於我們去處理麵對的困難和挑戰,調動起我們的一切能力。然而,當我們對某件事做出決定時,心態就一定要平和寧靜。此時我們不需要勇氣和信心,也不需要所謂的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而隻需要把心態調整到一種恰當的狀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就是一種心平氣和、不急不躁的和諧狀態——既不自卑也不自信,既不猶豫也不冒進,既不積極也不消極;隻有在這種心態之下,我們才能敏銳地觀察出客觀問題的特點,才能準確地判斷出事情的變化,才能夠真正地做出正確的決策。
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態調整不到這一狀態,我們對外界形勢的判斷就會受主觀心態的影響,就不能夠做到客觀的判斷,結果就會給自己造成極大的損失。
俗語說:情人眼裏出西施。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情人被心態左右了,他的認識水平和判斷力完全向心態屈服了。他愛意濃濃,對心愛之人一往情深,此時,他看見的一切都是自己希望看見的。於是,即使對方再醜,在情人的眼裏,她也像西施一樣美麗動人。
然而,我們在做決策時,一定不能夠“情人眼裏出西施”,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做到冷靜客觀、不急不躁、無愛無恨、無悔無怨。這樣,我們才能認清客觀形勢、分析出情況的變化,從而做出準確的判斷。倘若我們的心態調整不好,縱使變化就在眼前,我們也看不清楚。
有一位司機,幹活任勞任怨,為人也挺仗義,是一個不錯的小夥子,但就是心態不好,太急躁,開起車來左竄右竄,非常快。到公司不久,同事便發現了他這一特點。對他說:“你的心太急,要多注意一點,否則要出事。”果不其然,沒過多久,他開車追尾了。剛開始,他懷疑刹車係統有問題。於是,他到修理廠將刹車係統徹底檢查了一遍,結果是毫無問題。其實,這並不是車的問題,而是他心態的問題,他急躁的心態影響了他對車速和車距的判斷。由於這小夥子除了這一毛病之外,實在不錯,領導就把他請到辦公室談了談心,並告訴他心態影響了他的認識和判斷,希望他能調整自己的心態。
然而,這次追尾過去整整一個月後,他又一次追尾了,情況比上一次還要嚴重。領導哭笑不得,他也十分內疚,說他控製不了自己的心態,並主動從公司辭了職。
當我們的人生遇到大的轉折時,我們就更應該控製好自己的心態,否則,就會對客觀情況的變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會抓不住問題的症結所在,就會把內心的願望誤認為是客觀的現實。如此一來,我們就不能真正地去審時度勢,就會對情況做出錯誤的判斷,采取錯誤的行為,導致我們的人生陷入更大的困境中。
2.改變心態就是在改變命運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因為它取決於你的心態,如果你能正視自我,並改變那些不良的心態,那麼你的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勇於承認並毫不猶豫地改掉它,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英雄豪傑之所以是英雄豪傑,聖賢之所以是聖賢,就是在這一點上有過人之處。
明代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袁了凡。
袁年少時曾在一個名叫慈雲寺的寺廟裏遇上了一位姓孔的老人。老人長須飄然,仙風道骨,長得超凡脫俗。經過一番交流之後,袁就把老者請到了自己家中。
母親說:“好好接待孔先生,讓他給你算一算命,看靈不靈。”結果,孔先生算他以前的事情絲毫不差。
孔先生告訴他:“你明年去考秀才,要經過好幾次考試。先要經過縣考,縣考時,你考中第十四名;縣上麵有府,府考時,你考中第七十一名;府上麵有省,省考時,你考中第九名。”第二年,他去參加考試,果然沒有錯,孔先生算準了。
於是,袁又讓孔先生為他推算終身的命運。孔先生告訴他:“你某年應考第幾名,某年可以廩生補缺,某年可以當貢生。當貢生後,某年又會去四川一個大縣當縣令,三年半後,便回到家鄉。在五十三歲這一年的八月十日醜時,你將壽終正寢,可惜終身無子。”袁了凡將這一切都詳詳細細地記錄下來,並且銘記在心。
令人稱奇的是,自第二年後每次考試的名次都與孔先生所算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