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喜歡當功臣,然而居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功高蓋主可能會惹惱上司,甚至會產生致命的後果。所以,如果有某種工作順利完成,你就應該主動把“紅花”戴在上司的胸前。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逾七旬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養生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人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喻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於是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拜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他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做臣下的,最忌諱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之八九要遭到猜忌,而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
喜好虛榮,愛聽奉承,這是人類天性的弱點,作為一個萬人矚目的帝王更是如此。有功歸上,正是迎合了這一點,因此它是討好上司、固寵求榮屢試不爽的法寶。
自以為有功便忘了上司,總是討人嫌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和君上嫉恨。自己表白自己的功勞雖說合理,但卻不合人情的捧場之需,而且是很危險的事情。而把功勞讓給上司,是明智的捧場,穩妥的自保。如果你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那麼你立功的機會還有很多。把功勞讓給上司,就等於讓上司欠了你一筆人情債,上司在對你心懷感激之餘,自然會盡力提拔你,並給你再次建功的機會,所以,把功勞讓給上司,你絕對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