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贏是成雙的,對於員工與企業之間來說,應是員工先贏企業後贏;對於客戶與企業來說,應是客戶先贏企業後贏。雙贏強調的是雙方的利益兼顧,即所謂的“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什麼是雙贏螃蟹在陸地上也可以生存,不過離開水的時間不能太久,所以它們就不停地吐泡沫來弄濕自己和夥伴。一隻螃蟹吐的泡沫是不大可能把自己完全包裹起來的,但幾隻螃蟹一起吐吐泡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大的泡沫團,它們也就營造了一個能夠容納它們的富含水分的生存空間,彼此都爭取到了生存的機會。
21世紀的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不僅加劇了競爭,而且促進了合作。在一個共容共贏的時代,沒有共贏思維和合作能力的人,最終將會失去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共贏是職業價值的最大化。知識經濟時代化,是以合作共贏為主題的時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專業化分工成為必然的工作方式,專業化人才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單兵作戰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團隊協作的合力才更具有競爭性。現在,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已成為所有企業和公司選人用人的標準之一。而且在校的大學生不管你現在是大一還是大四,現在看來是學生,可未來的幾年你們都要麵向社會,都要去找工作,看到現在公司的要求時你們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可我相信你們隻要具備與人共贏的心態、用行動力去體現的話,那將事半功倍!
一個人要在事業上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還需要與人合作。如果一個人隻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麼,他的努力就會在別人的反對或掣肘下勞而無功。
華人首富李嘉誠說:“如果利10%是合理的,而你可以拿到11%,但還是9%為上策,因為隻有這樣才會有序的生意源源而來”。
人生有“三成”,即“不成”,“小成”,“大成”。依賴別人,受別人控製和影響的人將終生一事無成;孤軍奮戰,不善於合作的人,隻能取得很有限的成功;隻有善於合作,懂得分享,利人利己的人才能成就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大成功。
所以,我們必須變觀念,徹底打破非輸即贏的陳舊思維模式,從“我”走向“我們”。“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從孤軍奮戰走向團隊共贏。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裏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仆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僅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
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而奮鬥。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征,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來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達到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