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給自己留一點縫隙(1 / 1)

“熱脹冷縮”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遍規律。所以,在任何實際運用中,人們都在不自覺地運用著這一規律,以免靠得太緊或離得太遠而出問題。在人際關係中,要保持一種良好的關係,同樣離不開這一規律的運用,那就是為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傷害,與人適當保持距離,給自己留一點縫隙。

人與人之間,如果還沒到親密無間的地步,便是一條射線,前麵的路地久天長;一旦親密無間了,就成了一條線段,那份交情就要進入倒計時了。

拿破侖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朋友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為我們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盡,沒有給友誼留下必要的生長空間。

兩個人有如兩條鐵軌,平行著才能走遠。真正的快樂是無法分享的,真正的痛苦也無法分擔。與一個不幸的人分享幸福,隻能使他的內心更加淒涼。心靈和情感上的某些東西是無法替代的,正如兩條鐵軌不能相交。

心扉完全敞開,容易傷風著涼。將內心的隱秘昭示於惡人,那會成為他手上的把柄;昭示於善人,會成為他精神上的負擔,因為要為你恪盡守口如瓶的責任。所以,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會自找麻煩,也不會讓別人為難。

出門旅遊,我們在某個景點留影,總要用門匾作背景,並千方百計突出其特點。這是要把距離拉近,表明我們和那個景點之間的關聯。假如這個景點就在自家門口,我們反而忽略了門匾,忽略了特點突出的那一部分。這是要把距離推遠,太熟悉了,審美的角度就要變換一下。

照相要把握好距離,人際交往也如此。

這裏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位女士短暫的婚姻史,離婚的原因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用她丈夫的話說:“你對我們太好了,我們都覺得受不了了。”原來這位女士非常喜歡關心照顧別人(母性自我強的人都有這種特點),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務,包括買菜、做飯、洗衣服、擦地板等,都由她一個人包辦,別人絕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覺得像住在別人家裏一樣,好事幾乎都被她做盡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對其忍無可忍,終於提出要讓她離開這個家庭,因為他們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坐享其成不好麼?其實,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付出都是正常的生活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

一提到人際交往,卡耐基幾乎成了一個“成功人際交往”的代名詞。他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內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

心理學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中國古語有“交友強於己”,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開頭的那個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證。在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常有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為孩子付出很多,結果孩子卻不領情,其實是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壓力所致。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令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中國人講究回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

人際交往要有所保留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如何做以及其中包含的心理學的道理未必都知道。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在鄉下,鄉親們對於給過他們幫助的人總是好酒好肉地招待。好酒好肉是他們能拿出的最好的東西,隻有拿最好的東西才能回報別人的幫助。也隻有這樣,在下一次有求於人時他們才會覺得自己不欠別人的,才不會心有愧疚。假如別人不接受他們的招待,那麼鄉親們也許再也不會求助於他。這是淳樸的本心,但也的確是正確的交往之道,所以,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