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學習是終身要做的事(1 / 1)

有的人認為,學習隻是某一階段的事情,或者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離開了學校就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

這種觀念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遠遠不足以支撐你的人生步履。

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許多知識和技能,課本上是沒有的,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自己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我們更應該把自己的精力與心思,放在收集、學習與研究那些以後的人生旅程上所需要的知識、學問與技能,這就是要“再教育”。

因為,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

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選擇。

瓦爾特·司各脫爵士曾說:“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精華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給自己的東西。”

已故的爵士本傑明·布隆迪先生曾愉快地回憶起這句名言。他過去常常慶幸自己曾經進行過係統的自學,而這一名言其實適用於每一個在文、理科或藝術領域內的成就卓著者。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堅韌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主動學習得來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財富,它更為活潑生動,持久不衰,永駐心田,而這恰恰是僅靠被動接受別人的教誨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學方式不僅需要才能,更能培養才能。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助於探求其他問題的答案;而這樣,知識也就轉化成為才能。無須設備,無須書本,無須老師,也無須按部就班的學習,自己積極的努力就是唯一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項目層出不窮,就業能力的要求隨著技術進步的加速也在不斷變化著,標準的提高,使得技術發展的要求與人們實際工作能力之間出現了差距。由此產生了一種相當普遍的社會現象:一方麵失業者在增加,另一方麵又有許多工作崗位找不到合適的就業者;一方麵爭搶人才的大戰異常激烈,另一方麵又有大批在崗者被迫離開崗位。伴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企業對勞動力不再隻是數量需求,更重要的是對其質量有了新的標準和需求。強化知識更新,樹立“終身受教育”的觀念已成為時代的呼喚。

所以,無論從事哪一種事業,都需要不斷地學習。隻有學習才能擴大視野、獲取知識、得到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大凡傑出的人,都是終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識的人。在漫長的人生經曆中,即使再忙再累再苦,他們也不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學習既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又是他們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在他們看來,知識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也應該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使他們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遠年輕,也使他們的事業日新月異。

在人生的這場遊戲中,你應當保持生活的熱情和學習的熱情,不斷地吸取能夠使自己繼續成長的知識來充實你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