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有時候,你應該直言不諱,也就是用直截了當的方式說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理性分析來觸動對方,使對方在冷靜、全麵而深刻地思考問題之後接受你的觀點。
說話是一門藝術。過分直言會顯得生硬,甚至會令對方尷尬,讓人無法接受。因此,直言不諱需要講究技巧,其中最關鍵的是要真實可信、有的放矢。
最好事先充分把握對方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態及其所麵臨的行為選擇,做到對症下藥。針對其思想行為傾向來說明、陳述利害得失,抓住事物的本質進行辯證分析,為對方提供全麵的、充分的證據或理由,同時要注意加強證據的嚴密邏輯性,引導對方做出與說理目的相應的選擇。
曆任蒙古成吉思汗、窩闊台汗兩代重臣的耶律楚材不僅是一位卓有建樹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一名很會揣度別人心理、善用巧言來說服對方的交際高手。
公元1232年,窩闊台汗派大將速不台率領蒙古大軍攻打金國首都上京,遭到金軍頑強抵抗。按照蒙古軍慣例,凡攻打一座城市遇到對方抵抗時,攻克後就要屠城,即殺盡全城軍民,徹底毀掉此城。
第二年,速不台報告窩闊台汗:上京即將攻下,他將依照慣例屠城。當時剛任蒙古汗國中書令(相當於丞相)的耶律楚材聞訊大驚,為保全古城,挽救城中百姓的生命,他急忙趕往宮中,力諫窩闊台汗:“我們蒙古大軍浴血奮戰幾十年,還不是為了要土地和百姓?如果殺盡百姓,僅得土地又有何用?”
窩闊台汗聽後怦然心動,但還是下不了廢除屠城舊例的決心。
耶律楚材見窩闊台汗舉棋不定,便又奏道:“上京城裏集中了中原的能工巧匠和各類珍寶,一旦屠城,這些無價之寶將蕩然無存!”
窩闊台汗聽到這裏,再也坐不安穩,便立即下令廢除沿襲已久的屠城舊例。這樣,耶律楚材這寥寥數語不僅保全了上京城裏140多萬軍民的生命,而且由於廢除了屠城的舊製,後來也使更多人的生命免受殺戮。
在特定的情況下,你就是應該直言不諱,但要注意技巧,否則就會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你也就無法達到自己說話的目的。
給批評裹上“糖衣。”
沒有人喜歡聽批評的話,當麵的、直接的批評會使對方產生抵觸的心理,從而影響了批評的效果。其實,很多時候,批評的效果往往取決於形式的巧妙而不是言語的尖刻,就好像給苦澀的藥片加上一層糖衣之後,就能減輕人們吃藥的痛苦,使人更願意接受。同理,如果我們能夠給批評裹上一層“糖衣”,那麼就能達到“甜口良藥也治病”的效果。
很多時候,當麵指責別人,就會造成對方的頑強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對方注意自己的錯誤,他則會真誠地改正錯誤。
1987年3月8日,最善於布道的彼德牧師去世了。接下來的星期日,艾鮑德牧師被邀登壇講演,他盡其所能,想使這次講演有完美的表現,所以他事前寫了一篇講演的稿子,準備到時應用。他一再修改、潤色,才把那篇稿子完成,然後,讀給他太太聽。可是這篇講道的演講稿並不理想,就像普通演講稿一樣。
如果他太太沒有足夠的修養和見解,一定會直接說出這篇稿子糟透了,絕對不能用,因為它聽起來就像百科全書一樣枯燥無味。當然可以向她丈夫這樣說!試想一下,這樣說,後果又會如何呢?
那位艾鮑德太太,因為她知道間接批評別人的好處,所以她巧妙地暗示她丈夫,如果把那篇演講稿拿到北美評論去發表,確實是一篇極好的文章。也就是說,她雖然讚美丈夫的傑作,同時卻又向丈夫巧妙地進行暗示,他這篇演講稿,並不適合講道時用。艾鮑德明白了他妻子的暗示,就把他那篇絞盡腦汁所完成的演講稿撕碎。他什麼也不準備,就去講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