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活動中,我們經常需要與幾個人同時打交道,這種情況下,常常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錯誤。被你“厚”的人可能是歡喜中帶點尷尬,但被你“薄”的人就注定要滿腹怨氣了。這樣做會給你的人際關係帶來嚴重影響,為了避免這種失誤,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等距離原則。
郊遊活動中,班長徐偉帶了4名女生去采蘑菇,回來的時候,其中3個女生卻噘著嘴,滿臉的不高興。輔導員問幾個女孩為什麼生氣?她們回答說:“什麼意思嘛?一起出去,班長卻隻對那個女孩獻殷勤,對我們理也不理,我們中有誰得罪了他嗎?”輔導員聽完就找徐偉談了話,結果徐偉大呼冤枉:“我隻不過是跟那個女孩比較熟悉,才多說了幾句,並沒有嫌棄另3個女孩的意思啊!”最後徐偉找到3個女孩,真誠地跟她們道了歉,並請她們吃了頓飯,3個女孩才算原諒了他。
社交中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影響到人際關係。所以社交中一定要謹言慎行,和人保持等距離。
在握手寒暄時,應按禮節規定的順序依次進行,不應該不講先後順序,跳躍地進行。與多人握手時,注意與每人握手的時間應大致相等。
在與為數不多的人交換名片時,應按禮節規定的順序,可以一一地把自己的名片遞過去,請對方指教。那些在場者並不一定都想要你的名片,但僅憑自己的判斷不給他們也有失禮之嫌。
一個男士與兩個女士同行或坐在一起時,不應夾在她倆中間,否則,男士同她們談話就不得不左右兼顧。那麼男士的最佳位置應是坐在或走在她們的左側才合乎禮儀。因為此刻你若居中而坐,或是走在中間,是難以做到一左一右絕對“等量”地對待她們的。
然而,這一規定卻有個例外。在一位未婚男子同兩位單身女子同行時,如果他靠近其中的一位而遠離另一位,反而可能引起她們的不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是走在她們中間較好。
在招待客戶時,不論是對待大客戶還是小客戶都要設法照顧周到,盡量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在某公司舉辦的一個大型答謝晚宴上,業務員周平及其他業務員都忙著招呼各自的客戶。周平的客戶很多,他與小客戶打過招呼後,就借用餐時間與一個大客戶交談起來,因為這個大客戶曾與公司產生過誤會,通過交談,與這個大客戶基本上達到了溝通的目的,消除了誤會。事後,有一個小客戶打來電話,說不想用該公司的產品了,當時周平非常吃驚,因為雙方一直合作得不錯,雖然產品用量不大,但一直保持業務往來,且關係很好,他不知道是哪方麵得罪了這位“上帝”。後來經過多方打聽,原來在那次晚宴上,這位客戶就坐在自己的鄰桌,因受其冷落,所以才欲終止合作。後來經周平不斷地加以解釋,才挽回了這位客戶。
到公司去洽談業務或辦事,進入辦公室後應設法與辦公室業務人員都聊上幾句,以調節氣氛,不能隻與業務主管攀談,目無他人,令人覺得你隻認領導,冷落其他在場的人,這樣往往會收到不良的效果。
一位南方經營建材的老板,經常來公司洽談業務,但是他每次來科裏,隻與業務主管交談,旁若無人。甚至對其他人連句問候的話都沒有,形同路人。說起話來口氣很大,動輒說他跟某某廠長、科長關係很好,仿佛他做生意靠的不是實力,而是關係,大家都很反感他。他來科裏聯係業務,業務主管不在時,沒人理他,更沒人主動幫他。他來電話找人,隻回答一聲“不在”——沒人幫他去找;打聽什麼信息,回答“不知道”——即使很清楚。這樣一來,看似精明的南方老板,實際上辦了一件很不精明的傻事,原因是忽略了“等距離”規則。
所以,在社交場合,對待眾多的朋友、合作的夥伴,應努力做到一視同仁,不要使人感覺有明顯的親疏遠近、冷暖明暗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