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戰與降(2 / 2)

宮小憶很放心的走出了金陵城,誰也不會發現是她作了案,就在她走的後一天,金陵城城門大關,一來為了防止細作混入金陵城內,二來則是防止前線潰敗回來的軍隊衝擊城門,那將是不可預感的一種災難。

宮小憶走在路上,她突然想起了吳離烽,這個未知的世家子弟,她現在想起來,吳離烽與她說的那些話,到底是真,是假?

朝堂內外,亂做一團,皇子李明已經兩次暈倒在承天殿上了,都是因為朝會時間太長,而忍受不了的,其生母張皇後,卻悠然的讓他睡在龍椅上,自己在龍椅後麵非常安逸的垂簾聽政,她很享受這種感覺,畢竟在皇帝駕崩之前,她是不敢踏出後宮半步的,更別說來這兒垂簾聽政了。

至於大太監,已經隨著皇帝殉葬去了,現在的大小太監,全是她張皇後身邊的人,杜總管一死,熙培公一死,除了幾個親王與後宮最深處的大長公主,誰也不能奈何得她。而她也知道,李修雲必然不會出手,即使到了這個時候,坐在皇帝龍椅上的,仍然是她李家的種,隻要是李家人坐在皇帝龍椅上,李修雲就不會有意見,而她張皇後是李明的生母,最後除了依托於李明這個兒皇帝之外,也再無依托了。

這些都是明麵上擺了的道理,張皇後明白,李修雲明白,蘇棣也明白,張皇後就是現在李氏皇族的代表人物,跟張皇後合作就是效忠於李氏皇族,沒看那幾位親王都沒有一點兒意見嗎?那就是李氏皇族之間的默契了,隻要皇帝龍椅上一天坐的是姓李的,這個天下的皇帝仍然不會變。

而北蠻大軍方麵,似乎絲毫不給予大夏中原王朝喘息的機會,一路瘋狂進軍,兩個月內直接打到了金陵城下,前線潰敗回來的守軍都團團聚攏在金陵城城池下,從三路前線退回來的盡七十多萬軍隊,到了金陵城下,隻剩下了五萬餘人,這其中有被殺的,有餓死在路上的,有累死在路上的,還有繼續往南邊跑的。

而在朝廷大殿之上,張皇後與群臣討論的是戰與不戰,群臣的意見卻是投降,張皇後對此表示漠視,倒是兩個親王,直接動起了刀,砍了兩個正三品大臣,才把文武百官給嚇了一跳,不敢再說投降,而是專注於如何防衛。

但討論了一大早,仍然是沒有得到結果,但卻說出了最好的方式——那就是南遷,將朝廷南遷至大江以南,到襄陽一線,那個地方才能夠守得住百萬北蠻大軍的入侵。

整個大殿安靜下來了,的確,將朝廷南遷到大江以南,到襄陽城後方,那才是最安全的,襄陽城,千年古城,是除了金陵城以外最易守難攻的大城池,然而金陵城的地理位置不好,麵對四麵夾攻的北蠻大軍的話,可以守住,但是必然傷亡慘重,而且再沒有其他援助的話,有人曾經預估過,最多能夠守住一年或者半年已經算是萬幸,而如果出現什麼問題的話,比如軍心崩潰,或者百姓開門獻城,那麼可能連一個月都守不住。

對於這些,完全是有可能發生的,而如果金陵城破,那麼可能大夏王朝國詐到這裏就盡了,上千年的傳承就斷開了,因為皇室沒了,再也沒有人會出來承認大夏王朝了,別看現在大江以南都掛著大夏王朝的旗號,隻不過一旦大夏王朝垮了,立馬就會更換旗幟。

嶺南道四王便是如此,他們一直在伺機等候,無論是中原王朝滅了,還是靖南軍北上反擊北蠻大軍,四王必然出兵,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別說靖南軍不會北上,即使江南道的人也會紛紛的往南邊趕,江南道上的人可不希望最後被北蠻與四王夾擊,還不如就現在,擠做一塊作為防禦。

但是朝廷南遷最大的問題出來了,南遷帶誰?金陵城內上百萬的百姓,難道都能帶走?但是隻要金陵城內的百姓都跟著走,身後的北蠻大軍必然撲上來,根本不需要守軍防禦,因為守軍自己也會跑掉,難道等著殿後被北蠻大軍打爛了嗎?

誰都不是傻子,誰都不願意殿後,所以張皇後直接過濾掉了這個問題,即使能夠想得出來這個問題,最後也沒辦法抉擇,隻要南遷這話一說,所有人都會心思不在戰事上,但凡動了軍心,不說守住金陵城,能不能守住一天都是個極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