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太守看到大勢已去,想要自殺,他的門客陳恢勸阻他說:“要自殺,時間還早呢!”於是陳恢就爬過城牆去會見劉邦,對他說:“我聽說足下你曾和項羽約好,誰先攻進鹹陽誰就稱王,而現在您卻把全部軍隊集結在此地包圍宛城,可宛城是大郡的都會,毗連的城邑有幾十個,人民眾多,積蓄豐富,城裏的官吏和人民自以為向你投降就要被殺,所以都登城堅守。而足下攻伐他們,軍隊必然傷亡慘重,死亡的來不及收拾,受傷的來不及治療,時間拖得久了,事情就會耽誤下來。但如果您帶兵離開宛城,宛城會重新整理破舊的戰甲,磨礪凋殘的兵器,而緊追在足下的軍隊之後,那麼您必然會前失鹹陽之約,後有強宛之患,我個人真替足下擔心。為足下著想,我認為您倒不如派人去勸宛城太守投降,並且封賞他,派他留守宛城,而您率領他的強大軍隊,一起向西進擊,其他還沒有被攻下來的城邑,聽到風聲之後,一定會爭著開城門等待足下前去接收,那麼您就會通行無阻,不會有牽累了。”劉邦聽從了陳恢的勸說,終於攻入鹹陽。
陳恢的勸說一方麵是為了保住南陽城的守軍;另一方麵也替劉邦著想,他提醒劉邦不可因為南陽而失去了在鹹陽稱王的機會。陳恢的這種“設身處地,曉之以利”的戰術是成功的,它不僅使南陽守軍得以保全,又幫助劉邦消除了後顧之憂,集中兵力挺進鹹陽,陳恢的態度誠懇真切,分析時勢切中要害,提出方案切實可行,其表麵上看是為劉邦,而實陳上最主要的是為了自己——南陽城的軍民!
類似的故事還發生在三國時期。
魏主曹丕欲起五路兵馬攻蜀,要孫權作為第三路接應。孫權舉棋不定。正在這時,鄧芝出使東吳,勸說孫權退兵。
孫權聽說鄧芝到來,忙招集眾人商議,大臣張昭告訴孫權:“他是來作說客的,大王千萬不要中了諸葛亮的退兵之計。”孫權聽從了張昭的建議:於殿前立一油鼎,內貯油數百斤,下用炭火燒。待油沸後,選高大武士一千人,各執刀在手,立於殿外兩側,東吳想用這種辦法嚇退鄧芝,以絕其勸說之念。
鄧芝被召入。隻見鄧芝衣冠整齊,他行到宮門前,看到兩行武士立於兩側,威風凜凜,各持鋼刀、大斧、長戟、短劍,直列至殿上。鄧芝曉其意,並無懼色,昂然而行。至殿前,又見鼎內熱油正沸。左右武士以目視之,鄧芝隻是微微一笑。近臣引至簾前,鄧芝長揖不拜。
孫權令人卷起珠簾,大喝說:“何不拜?”
鄧芝昂然回答:“上國大使,不拜小邦之主。”
孫權大怒,說:“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酈生說齊乎?可速入油鼎!”
鄧芝大笑說:“人皆言東吳多賢,誰想懼一儒生!”
孫權轉怒曰:“孤何懼爾一匹夫耶?”
鄧芝說:“既不懼怕鄧伯苗,何愁來說汝等也?”
孫權說:“爾欲為諸葛亮作說客,來說孤絕魏向蜀,是否?”
鄧芝曰:“吾乃蜀中一儒生,特為吳國利益而來。乃設兵陳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也!”
孫權感到慚愧,請鄧芝上殿,賜座問道:“東吳、魏國的利害關係如何?請先生賜教。”
鄧芝說:“大王欲與蜀和,還是欲與魏和?”
孫權說:“孤正欲與蜀主講和,但恐蜀主年輕識淺,不能全始全終耳。”
鄧芝說:“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諸葛亮亦一時之俊傑;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若二國聯合,共為唇齒,進則可以兼吞天下,退則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身稱臣於魏,魏必望大王朝覲,求太子以為內侍。如其不從,則興兵來攻,蜀亦順流而取;如此則江南之地,不複為大王矣。若大王以愚言為不然,愚將就死於大王之前,以絕說客之名也。”說完,鄧芝撩衣下殿,往油鼎中便跳。孫權急忙命衛士攔住鄧芝,並把他請入後殿,以上賓的禮儀接待他,對他說:“先生之言,正合孤意。”決定派大臣張溫隨同鄧芝入川,與蜀共議吳蜀聯合之事。
鄧芝的成功在於:從容不迫,陳述聯合對雙方都有利,既強調互利;同時,闡明不聯合的害處,真正做到恩威並施,迫使對方否定原先的想法。
妙語感悟:
所謂“設身處地”,簡單地說,就是把自己當作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不僅於人有利,對己也是有益的。能使自己和別人的心靈溝通起來,增進人際關係的和諧。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在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道德原則。
妙語精言不以多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