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先聲奪人反客為主(2)(1 / 3)

齊王左右的人一看齊王受窘,都過來幫腔。有一個說:“不對,還是你顏蜀應該走過去,大王有1000輛戰車,兵力雄厚,統治著廣闊的土地,權力無比,天下的仁義之士都來投奔他,智謀之士都來為他出謀獻策。天下之人誰敢不服?他要什麼有什麼,老百姓個個都俯首貼耳;賢士再高明,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生活於偏僻之地,地位怎能和大王相比!”

顏蜀聽了,連連搖頭反駁說:“不對,當初堯之所以能讓萬國諸侯歸附,是因為他道德高尚,敦厚待人,特別是尊重賢士。他所任用的舜,就是出身於鄉村荒野之間,後來舜還成了堯的接班人。從商湯到現在,凡是能治理好天下者,都能夠禮賢下士,采納他們的治國策略,就君王個人而言,那有什麼了不起的呢?一旦立國,連想做個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可能。老子說:‘高貴者必須時時不忘貧賤,君王必須以百姓為基礎。所以,諸侯王,曆來都稱自己是‘孤’、‘寡人’,這就是他們要求自己時時不忘以貧賤為本的緣故。‘孤’和‘寡’,都是困賤和低下的意思。諸侯王這樣自稱,難道不是時時提醒自己要謙虛、謹慎,要禮賢下士嗎?曆史上堯傳位給舜,舜得到禹的幫助,周成王重用周公旦,這些人都被稱為‘明主’,就因為他們明白賢士的價值。”

宣王聽了這一番話,頓時醒悟了過來,馬上離開座位走到顏蜀的麵前,非常虔誠地對顏蜀說:“像先生這樣有學問的人,我竟沒能看出來,幾乎犯了一個大錯誤!今天聽了先生的話,再看看我平時的所作所為,真早該拜先生為師了!先生如肯留在我身邊,我每天一定用豐盛的酒筵款待您,出門讓您乘坐豪華的車子,讓您的夫人和孩子都享受榮華富貴。”

顏蜀連忙辭謝說:“算了,算了。譬如一塊玉石,在深山十分完美,把它拿來雕琢一番,也許更加寶貴,但卻失去了它的質樸。我生長在鄉野之地,如果出來做官,也許馬上就有地位,但卻玷汙了我原來的形象。我顏蜀寧願回到山野,過簡樸的生活,饑餓了,吃東西就會感到味道很美;走路不慌不忙,就像乘坐車子一樣悠閑;不犯錯誤,心中比當官更踏實。在清靜中保持純潔、端正的人格,比什麼都令人高興。大王您擔負的是治國的重任,可我顏蜀的責任隻是向大王直率地奉獻我的忠言。現在我已經講完了我應該講的話,請大王允許我回去吧!”

妙語感悟:

以野對野,以炫敵幻,以傲製傲。對有一些人,必須完全地壓倒他,才能令他屈服、信服,這時千萬要與之針鋒相對。

明知故問大智若愚投石問路

論辯中的用拙術,裝著自己不懂的樣子,以問為借口,表達自己難以說出的話,達到自己預期的說服目的。

軍事上的示形用拙,實質上是一種偽裝術,能而示之不能,攻而示之不攻,聲東實為擊西,這些示形用拙,借以造成敵方的判斷失誤,從而為自己取勝打下基礎。為了迷惑敵人,必須掩蓋自己的企圖,一些智力超群的人,卻大智若愚,假癡不癲。

《兵經·拙》說:“曆觀古事,竟有以一拙敗名將而成全功者。故曰為將當有怯時。”意思是說:曆史上常有假裝愚笨戰敗敵將而功成名就的,可以說,做將領的人,必要時可以裝做怯弱愚笨。

唐高祖武德四年,竇建德、王世充等一些人還各據一方,不肯降服大唐,李世民帶領將士正在前方浴血奮戰,而唐高祖李淵卻蓋起了極為豪華的披香殿。蘇世長以不知為借口,十分尖銳和直率地批評了唐高祖李淵。

唐諫議大夫蘇世長在慶善宮披香殿陪唐高祖進餐,酒喝得正酣暢,蘇世長突然對李淵說:“這座披香殿是隋煬帝修建的嗎?”

李淵說:“你的勸諫好像很直率,但實際上很狡詐,你難道不知道這座殿是我修的?卻故意說是隋煬帝修的?”

蘇回答說:“我實在是不知道是陛下修的,我隻看見披香殿奢侈得像殷紂王的傾宮和鹿台一樣,就斷定不可能是興天下的君王所修的,所以誤認為是隋煬帝幹的。假若真是陛下修的,那實在是不妥了。我以前在武功舊宅侍奉陛下的那會兒,看見的住宅僅能遮風擋雨,那時陛下已很滿足了。如今續用隋宮留下的宮室,已經夠奢侈了,可又建新的,陛下怎能避免重犯隋煬帝的過失呢?”李淵再三肯定了蘇世長的話。

李淵修披香殿,蘇世長豈能不知,他明知故問,隻是打著此事作幌子,作為勸諫的合法借口。

明知故問,也可作為一種試探,它以請教為名,表達一種信息,但又十分靈活,可進可退。這種作用是直言所不能達到的。

宋朝的劉太後輔佐幼帝處理軍國大事,這在宋朝開國以來還是頭一次。劉太後垂簾聽政,掌握大權,有的大臣想討好太後,就同她說起唐朝女皇武則天,暗中鼓動太後步武則天的後塵。劉太後精明敏捷,政治上很有一套,不免動心。一天她問魯宗道:“唐朝的武後是怎樣的君主啊!”

劉太後明知故問,意思明明白白。想不到魯宗道是個耿直忠心的大臣,他知道劉太後在試探自己,於是說:“她是唐朝的大罪人,幾乎把唐朝葬送了。”看到魯宗道態度這麼鮮明,太後懵了好一會兒,沒再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