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職務稱謂
職務稱謂就是用所擔任的職務作稱呼。這種稱謂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稱呼其姓名、字號,以表尊敬、愛戴,如對杜甫,因他當過工部員外郎而被稱“杜工部”,諸葛亮因是蜀國丞相而被稱“諸葛丞相”等。現在人們用職務稱謂的現象已相當普遍,目的也是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禮貌。主要有三種形式:
用職務呼,如“李局長”、“張科長”、“劉經理”、“趙院長”、“李書記”等。
用專業技術職務稱呼,如“李教授”、“張工程師”、“劉醫師”。對工程師,總工程師還可稱“張工”、“劉總”等。
職業尊稱,即用其從事的職業工作當作稱謂,如“李老師”、“趙大夫”、“劉會計”,不少行業可以用“師傅”相稱。
四、使用稱謂要規範
稱謂的使用是否規範,是否表現出尊重,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會習慣,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社會活動中,人們之間互相接觸,稱謂問題必然頻繁地出現。
一般來說,在國內,稱謂應按職業、年齡來選擇。如到機關聯係工作,應稱“同誌”,單位內部除稱“同誌”外,習慣上也可用“小張”、“小王”之類稱謂。在醫院稱“醫生”和“大夫”,到工廠叫“師傅”,去學校稱“老師”、“教授”或“同學”。鄰居按輩數稱呼,如對長輩可稱“大爺”、“叔叔”“老伯”等。對小孩叫“小朋友”、“小同學”等。
當前,使用稱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不能把剝削階級道德觀念當成社會新潮流,如稱“掌櫃的”“財主”“馬夫”“少爺”等。有的人對這些稱謂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沾沾自喜,這顯然是不正確的;二是不禮貌的稱謂在公共場所不要用,如“老頭”“老婆”“小子”等。而這些稱呼在家庭中或親朋好友之間使用,反會產生親昵的效果;三是青年人稱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兒們”“姐兒們”之類的稱謂,以免給人以“團夥”之嫌。
總之,稱謂的選擇應根據不同的對象,區別不同場合,以文明禮貌為原則。要防止封建主義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蝕,努力造成一個良好的社會主義的稱謂新風。
交談禮儀的基本要求
交談,是表達思想及情感的重要工具,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在人際關係中的“禮尚往來”中有著十分突出的作用。可以說,在萬紫千紅、色彩斑斕的禮儀形式中,交談禮儀占據主要地位。所以,強化語言方麵的修養,學習、掌握並運用好交談的禮儀,是至關重要的。
交談是人類口頭表達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隨著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交談已成為政治、外交、科學、教育、商貿、公關等各個領域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活動。交談是以兩個人或幾個人之間的談話為基本形式,進行麵對麵的學習討論,溝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談心聊天的言語活動。它以對話為基本形態,包括交談主體、交談客體、交談內容三個方麵。這三方麵不僅具有固定性,而且具有互換性。
一、交談的作用
交談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在人類發展史上,交談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和人類勞動、生活、交際活動一起發展起來的。交談的藝術性體現在:盡管人人都會,然而效果卻大不一樣。所謂“酒逢知己幹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正說明了交談的優劣直接決定著交談的效果。與人進行一次成功的談話,不僅能獲得知識、信息的收益,而且感情上也會得到很多補償,會感到是一種莫大的享受;而參與一場枯燥無味、死氣沉沉的交談,除了是時間上的浪費之外,還會有一種受折磨的感覺。
交談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途徑,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思想感情的橋梁,是增進友誼、加強團結的一種動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明交談在交往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善於交談就能廣交朋友,給人帶來友愛,為社會增添和諧,就能享受到社會特有的友情與溫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不少人因話不得體,傷害了親友,得罪了同誌,甚至有些人因言語失誤,結怨結仇,操刀動斧,釀成生活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