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論幸福(1 / 2)

幸福是每一個人的夢。

人活著有兩個夢:一是有意義,二是有意思。如果做一件事,既有意義又有意思,那麼,幸福就來了。

比索鳥和華庭鳥都喜歡吃綠毛蟲。每到秋天,它們便會吃下大量綠毛蟲以貯存能量。比索鳥為尋找更多的綠毛蟲,開始遠飛找食之旅。它們勤快地找食,但吃掉的蟲子很快消化。到了冬天,大量比索鳥因貯存能量不足而死。

而華庭鳥則在原地靠數量極少的綠毛蟲為食,竟然幹起了植樹的活兒。華庭鳥折斷綠蔓樹枝插在地上,用不了多久,這種綠蔓樹便生根發芽,抽出嫩葉。不久後,綠毛蟲便爬滿枝葉,而華庭鳥便開始新一輪美餐。兩種鳥的結局,兩種幸福觀。如果漫無邊際地尋找幸福,往往卻得不到幸福;如果在腳下種植幸福,那麼,幸福就來了。

一個人想獲得真幸福,就要少索取,多給予。世界上沒有什麼比給予更有意義、也更有意思的事了。陽光、空氣、時間、空間都是免費為我們提供的。有人收取土地出讓金,但是大地本身沒有收取;有人收取水費,但是水本身沒有收取。為此,天才長,地才久。如果有天地精神,那麼,幸福就來了。

幸福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每一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這十二個字,就是生活的本質。如果對這十二個字作引申意義上的解讀,那麼,對幸福的理解就另有一番滋味了。

衣指收入狀況。豐衣足食靠勞動、靠創造。收入的高低源於勞動的貢獻和創造的價值;食指消費結構。恩格爾係數成為衡量消費水平的重要標誌;住指住房條件。

有房住、買得起,不僅取決於房價的高低,更重要的取決於房價收入比;行指交通便利。交通是人和物低成本、快速、自由流動。便利的生活不在於是否有車、是否買得起、養得起車,而在於出行是否需要車,是否快速、自由和低成本。

生指教育程度。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成功跟他受教育程度是成正相關的。教育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常識、長見識;老指社會保障。社會保障不僅讓老年人、失業者和弱勢群體受益,而是惠及社會各階層,包括我們自己;病指生命健康。看病難、看病貴絕無幸福可言。

健康是生活的全部。對於渴望健康的病人來說,看得起、看得快、看得好才是最重要的;死指人均壽命。人的發展、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歸根到底取決於壽命的延長。

安指公共安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條件下,生命是不受傷害的,並且盡最大努力減少或避免非正常死亡;居指人居環境。天是藍的,地是綠的,水是清的,人是笑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的;樂指文化休閑。人的進步是全麵而自由的,除了物質,可以輕鬆享受精神之美,藝術之美,人文之美;業指發展機會。從就業到創業,從職業到事業,從企業到產業,一步一步選擇機會就是選擇人生。

這種選擇就是最現實的生活。

生活是簡單的、樸素的、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心態。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生活是過的,不是比的,幸福也是如此。因為,比較是相對的,相對是永遠沒有盡頭的。有人說,幸福與財富無關,卻與鄰居的財富有關。把幸福建立在比較之上的人,永遠沒有幸福可言。即使偶爾產生幸福的感覺,也必然曇花一現。因為總是會有人比他們更加年輕貌美或者英俊瀟灑,收入更高、權力更大、財富更多、地位身份更尊貴。如果我們的生活必須通過比較才能獲得幸福,那麼,這種生活必然是更加痛苦、更加可悲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