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論修養(1 / 2)

信仰是人生的第一修養。

人是分層的。生活是分層的。信仰也是分層的。一層是俗家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信仰。這種信仰就是好好活;另一層是出家的生活,這種信仰就是宗教。

我們是凡人,過的是俗家的生活。俗家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自然生活。

物質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精神生活就是學術和文藝;自然生活就是人在自然中享受和諧。這種和諧需要豐裕的物質、優雅的環境、閑暇的時間和愉悅的心情。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在於三分之一享受物質,三分之一享受精神,三分之一享受自然,這就是品位。品位是一種信仰。

出家則不盡相同。出家的生活也可以分作三層:一是出世與出家,二是入世與出家,三是厭世與出家。第一種人為出家而生,為宗教而活,宗教是生命的全部。第二種人卓然走過紅塵,領略物質之欲與精神之美,最終卻邁上靈性階梯步入靈魂的殿堂。這種宗教情懷,這種嚴苛修行,這種莊嚴超越正是人生的最美風景。當然,還有一種人,不是為“舍棄”,也不是為“追尋”,而是為逃避,因厭世而“遁入空門”。這種人即使天天吃齋,日日念佛,也談不上什麼信仰。真正的宗教生活並不滿足於“物質欲”和“精神欲”,而是拋開世俗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孝子賢孫,甚至連自己的身體都認為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修淨土,研戒律,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以此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才是宗教信仰的真諦。

真正的信仰是信自己。信仰永遠在自己心中。

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勤奮。這是人生的兩門必修課。

人活著是要做事的。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可用的人、好用的人和管用的人。有用就是素質高、專業好、能力強、有本事;可用就是人厚道、懂規矩、信得過、靠得住;好用就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不擺架子,不講條件;管用就是出主意、想辦法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能出成果,卓有成效。不僅如此,我們還必須夾著尾巴做人。

夾尾巴不能等到尾巴翹起來了再去夾,而是在尾巴還沒有翹起來時,就天天夾,時時夾,小心翼翼地夾,持之以恒地夾。如果等尾巴翹起來了,想夾也夾不住了。我們正在經曆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有用的人、管用的人多得不得了,有用加管用的人也很多,而可用加好用的人則不太多,這四個用加在一起,並且還能夾著尾巴的人就更少了。更少了就說明稀缺,稀缺就是機會。

對一個人來說,或許機會隻有一次。把握好一次機會,或許就把握住了一生。而失去了一次機會,或許就失去了終生。我們必須成為抓住一根“稻草”就能把它當成“金條”用的人。把“稻草”當成“金條”,就是用自己100%的努力贏得別人300%的滿意。而滿意的背後可能就是一次新的機會。人是要有智慧的。“智”和“慧”都是聰明的意思。“智”是先天的聰明,“慧”是後天的聰明。智慧分小智小慧和大智大慧。小智小慧是先天的聰明,是小聰明;而大智大慧是後天的聰明,是先天的聰明和後天的聰明的融合,是大覺悟。鄭板橋有句名言“難得糊塗”,一般意義上理解是做人做事不要過於認真、過分計較。太原有一個晉祠。晉祠有一個“難老泉”。“難老泉”就是不老的泉水,永遠川流不息。這裏的“難”當“不”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