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做好鋪墊 水到渠成(1)(1 / 3)

事先的準備工作做得如何,直接關係到溝通的效果。

故談話之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熟悉和了解對象,盡可能地廣泛收集有關資料,選擇合適的場所,尋找時機,預設可能采用的方法。周恩來在每次做溝通工作之前總是進行充分的準備,這樣才收獲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相知共贏

掌握信息,深諳心理,周恩來很快就說服了孫中山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

掌握溝通對象的最新信息,想方設法揣摩、了解對方的一切,是溝通成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溝通的全盤工作——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候說,說到什麼程度,都必須以對方的情況為基本依據。

在對對方的情況作客觀了解之後,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分析問題,給他人一種為他著想的感覺,從而變“要他做”為“他要做”,這種令對方感到相知共贏的藝術常常具有極強的溝通效果。

周恩來早年立誌救國,在中學時期就開始注意軍事問題。他在天津時和同學們發起成立敬業樂群會,就曾經在會中設立軍事研究團,引導青年學習軍事知識。旅歐時期,他領導的中共旅歐支部專門設立了軍事部,其成員很讚成德國革命家盧森堡提出的“我們要無軍隊,便不能革命”的主張。

1924年7月下旬,周恩來回國,9月初到廣州。這時正是商團叛亂的時候,革命軍擊潰商團軍,周恩來參加了臨時軍事指揮部的工作。隨後,他出任黃埔軍校教官,11月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同時又是中共廣東區委常委兼軍事部部長。

能有一支自己的武裝,或者有一支至少傾向自己的武裝,是不少共產黨人的夢想。周恩來和陳延年就時常說起:“我們已經有可能、也有條件營造一支自己的軍隊,哪怕人和槍少一點。”

但他們的想法沒有得到總書記陳獨秀的支持,所以,要建立一支獨立的武裝是困難的。於是,周恩來決定說服孫中山籌建一支特種革命隊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

周恩來仔細分析了其可能性:一是孫中山先生是真心實意和共產黨合作的。

二是孫中山一輩子幾乎天天都在找軍隊,哪怕是軍閥、土匪都不拒絕,要是我們幫助他建立起革命軍,他一定會歡迎,因為我們建軍的宗旨就是打倒軍閥,這與孫中山是一致的。三是在大元帥府裏就停放有鐵甲車。雖說鐵甲車本來不新,加上風雨剝蝕,已經鐵鏽斑斑了。

主意一定,由陳延年陪同,周恩來來到大元帥府。

周恩來向孫中山問好後,就開始闡述建立一支鐵甲車隊的必要性:“在中國,真正革命非要有極堅強、極有組織的革命軍不可,現在雖有數萬人馬打著國民革命的旗號,但是,廣州周圍多是些地方軍閥。”

對於這一點,孫中山是深有同感。

接著周恩來進一步說:“我們應該有自己直接掌握的部隊,這才能夠在危急時刻控製局麵。如果沒有一支自己的武裝,我們將永遠受製於人,將永遠是別人的幫工!”

對於沒有軍隊的苦處,沒有人比孫中山更有切身體會的了。過去,由於沒有自己的軍隊,今天依靠這個軍閥,明天依靠那個軍閥,結果,陳炯明叛變使孫中山備受打擊。

周恩來正是抓住了孫中山的這個心理,句句話說到了孫中山的心坎上,所以,孫中山立即表示讚同:“好!它就由你來組建,名字就叫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

孫中山說話時,宋慶齡已在他的桌上鋪開了大元帥府的信箋,孫中山拿過毛筆寫道:

著周恩來同誌全權籌備大元帥府鐵甲車隊事。

孫文

宋慶齡小心地蓋上孫中山的大印,吹幹墨跡,裝在信封裏交給周恩來。

周恩來拿著孫中山的手令,立即組建鐵甲車隊。很快,孫中山的大元帥府就出現了一支威風凜凜的新式部隊——鐵甲車大隊。

為保證共產黨對這支武裝的領導,周恩來還從黃埔軍校畢業生中抽調一批共產黨員到鐵甲車隊工作,並動員一批工人、農民和進步青年到鐵甲車隊當兵,使鐵甲車隊實際上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第一支革命武裝。後來,這支隊伍擴建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成為北伐軍的先鋒。

可見,說服別人做某件事,要千方百計讓對方感到這也是他自己的利益所在。也就是說,一定要善於找到你與對方的利益交彙點,曉之以利害,把別人的利害同自己的利害綁在一起。找到了利益交彙點,往往一句話就一拍即合,一下子就打動對方的心,勝過磨破嘴皮說幾天幾夜!

有備而來

有了仔細的形勢分析,周密的軍事計劃,陳獨秀不得不同意舉行上海第三次工人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