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把說話當一回事,盡管他知道自己在說話方麵缺陷多多。原因就是他看不到這些缺陷給自己的事業、生活的方方麵麵帶來的巨大危害,其實長此以往,在跟人交往中注定要吃大虧。從方圓之道入手,把說話當成一門大學問來用心研究,它改變的不僅僅是你的說話,會是你的整個生活狀態。
天天說話就是會說話嗎
有的人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讓人渾身舒服,忍不住會同意你的說法;有的人說起話來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覺上下不自在;有的人說起話來,一開口就使人感到討厭。所以,人的說話獲得的效果,也正像麵貌的各不相同一樣。
我們天天在說話,並不見得我們是會說話的。我們說了一輩子的話,我們說話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們與人辯論是不是自己能夠完全獲得勝利?“三寸不爛之舌”這種讚詞,完全是對於會說話的人的稱讚。然而,我們的說話,是很難句句如此的。照這樣看來,就可以知道我們的說話,的確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了。
雖然我們並不想去做辯士和說客,我們並不需要犀利的舌鋒,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人的一生不外乎言語和動作,我們不能終身不說話,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說話當中。
我們的話說得好,小則可以讓人歡樂,大則可以辦成大事;我們的話說得不好,小則可以招怨,大則可以喪身。我們雖然手裏並未執掌著國柄,不必擔心因為說話的輕重或對錯,去負著“興邦”或是“喪邦”的責任,可是,我們總不能不顧到“快樂”或是“招怨”這兩個與自身利害攸關的大問題吧。
很多人都以為說話容易,不像做文章那樣難。因為,不管大人或是小孩,不管文明人或是粗野人,時時刻刻都要說話,所以說話是不覺得困難的。至於寫文章那就不然,不是張三李四都能夠做的,就覺得說話容易而作文困難了。其實,說話未必比寫文章容易:寫文章是寫了可以修改的,而一句話說了出來如果要加以修改,那是比較困難的。寫文章寫了幾句,可以擱筆構思,你去想了幾分鍾、幾小時甚至幾天都不要緊的,而對人說話,那就不能如此。
無論如何,歸根結底一句話:“話不在多而在精”。說出一句算一句,那才叫會說話。滿嘴胡言,詞不達意,恐怕說得再多,也無濟於事,反讓人生厭。
做不成的事情可以說成
說話的好壞關係到一個人辦事的成敗。在你處於不利局麵的時候更是成也說話,敗也說話。
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能說會道的諸子百家。其中蘇秦張儀之流就是著名的遊說家:蘇秦遊說了燕趙韓魏齊楚六國,使六國訂立了合縱的盟約,於是就有了“六國合一”之說。後來張儀幫助秦國遊說了六國,拆散了六國合縱的關係,幫助秦國吞並了六國。又有《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揚名天下,真乃“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也。當時他們所麵臨的情況十分艱難——對手個個不好對付,硬是靠會說話的本事得到一個一般人眼中不可能得到的結果。在國外,說話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們廣泛認識。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演說雄辯之風就非常盛行。美國人將“舌頭”、原子彈和金錢並稱為生存和競爭的三大戰略武器,可見說話非同小可。既然說話於治國安邦都尚且如此重要,那對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小覷了。
說話對人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語言作為信息的第一載體其力量是無窮的。在社交場合,語言是最簡便、快捷、廉價的傳遞信息手段。一個說話得體、有禮貌的人總是受歡迎的。相反,一個說話張狂無禮者總是受人鄙視的。其次,說話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也越來越高。快速發展的社會尤其講究速度和效率,於是要求人們彼此的說話應充分節約時間,簡明扼要,能一分鍾講完的話,就不應在兩分鍾內完成。同時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說話者應能說普通話,並且要說的有條理,這也是社交活動所必需的。第三,信息社會的要求,說話者還應學會“人機對話”,以適應高科技帶來的各行各業的高自動化的要求。在日本和美國,已有口語自動識別機,用來預訂火車票等。文字的機器翻譯若幹年後將發展成為口語的機器翻譯,語言打字機的使用,將使人類的雙手獲得第二次解放。這些人工智能的發展,迫切要求人們不僅能說標準的普通話,更要求人們應講究如何說話。說白話不說半文半白的話,說明白的話不說似通非通的話,說準確的話不說含糊不清的話。
不重視說話的“井底之蛙”已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這迫使人們突出重圍,走出家園,去廣交朋友,去認真說話,通過說話去創造效益、架設橋梁、增進友誼、創造理想的明天。講究說話可謂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須,誰把說話當小事,誰就必將在交際中處處碰壁。
換一種說法也許能改變結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說話習慣,時間久了,其中必然摻和不少可能導致不佳結果的說話方式和內容,但語言惰性形成以後很難改變,而一旦做出改變,換一種不同以往的說話方式,可能新的結果會給你一個驚喜。
一個周末,許多青年男女佇立街頭。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是等待與情侶相會的,有兩個擦鞋童,正高聲叫喊著以招徠顧客。
其中一個說:“請坐,我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
另一個卻說:“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吧?”
結果,前一個擦鞋童攤前的顧客寥寥無幾,而後一個擦鞋童的喊聲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個青年男女都紛紛讓他擦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擦鞋童的話,盡管禮貌、熱情,並且附帶著質量上的保證,但這與此刻青年男女們的心理差距甚遠。因為,在黃昏時刻破費錢財去“買”個“又光又亮”,顯然沒有多少必要。人們從這兒聽出的印象是“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
而第二個擦鞋童的話就與此刻男女青年們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這充滿溫情的時刻,誰不願意以幹幹淨淨、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現在自己心愛的人麵前?一句“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真是說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見,這位聰明的擦鞋童,正是傳送著“為約會而擦鞋”的溫情愛意。
一句“為約會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顧客的心,因而大獲成功。從以上分析中,我們也該從中受到啟發:研究心理,察顏觀色,得到準確的無形信息才能找到最恰當的說話切入點。
比如,在知識高深、經驗豐富的對手麵前,不能自作聰明、虛張聲勢,尤其不能不懂裝懂、顯露淺薄,否則,就可能弄巧成拙。
再如,在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對手麵前,不宜過多解釋,而可以采用激將之法。
又如,在沉默寡言、疑神疑鬼的對手麵前,越殷勤,越妥協,往往越會引起更多的疑問和戒備。因此,關鍵在於想方設法啟發對方講話,以便摸清虛實,對症下藥。態度也不妨強硬一點,用自己的自信來感染、同化對方,打消疑慮。
有一家皮革材料公司,專為皮革製造廠家提供皮革材料。一次,一位客戶登門。幾句寒暄之後,公司負責人發現這位客戶實力雄厚,需要量很大。在交談中又發現這位客戶比較自負,性急。於是皮革材料公司通過客戶觀看樣品的機會,適當而得體地誇獎他的經驗與眼力,在最後的價格談判中,先開出每公尺20元,但接著加了一句:“您是行家,我們開的價是生意的常規,有虛頭騙不了您。最後的定價您說了算,我們決無二話。”果然,客戶在這種信任的讚譽聲中,痛痛快快定了每公尺15元的價格(公司的進價是每公尺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