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級關係更需要用“圓”來維係和加強,在這裏,圓的核心內容是把握分寸:對上建議、反對、勸說的分寸,對下命令、激勵的分寸。分寸把握好了才能說話讓人受用,讓人聽得進去。
上司麵前說話要拿捏好分寸
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敏感,能很輕易地看出別人的情緒反應。擁有這種知己知彼的能力,做起事情來就容易百戰百勝。
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晚輩怪長輩偏心;下屬怪上司隻心疼心腹;業務員怪老板隻看重主管……一味地認定是對方不能一碗水端平,似乎很少有人會檢討一下,為什麼那些人會討人喜歡,讓人疼。或許就是因為那些人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優勢,才會受到不一樣的對待啊!又何必忿忿不平地嚷嚷呢?
與其讓不平衡的心態跟著自己走一生,何不嚐試改變一下,看看是否也像別人一樣找著了春天!
既然話通常不是對著自己說的,那麼就得看看對方臉色,再適當地表達,才不會出錯。當別人煩躁的時候,卻湊上去嘀嘀咕咕;或是人家正興高采烈,卻一不小心澆他一頭冷水,都是太不知趣了。當然,如果要讓對方同意自己的想法,更是要看看對方的臉色,再選擇合適的表達方法。所以,看人臉色過日子沒什麼不對,反而是那些從來不去管別人感覺的人,才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腰杆子一向頗直的劉羅鍋就是一個例子,他的能力強、有原則,可是溝通起來機靈得很,讓乾隆皇帝不寵愛他都不行。
有一回宰相劉墉陪乾隆皇帝聊天,乾隆很感慨地說:“唉!時光過得真快,就快成了老人家嘍!”
劉墉看看皇帝一臉的感傷,於是說:“皇上您還年輕哩!”
“我今年45歲,屬馬的,不年輕啦!”乾隆搖搖頭,接著看了一眼劉墉問:“你今年多大歲數啦?”
劉墉畢恭畢敬地回答:“回皇上,我今年45歲,是屬驢的。”
乾隆聽了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問:“我45歲屬馬,你45歲怎麼會屬驢呢?”
“回皇上,皇上屬了馬,為臣怎敢也屬馬呢?隻好屬驢嘍!”劉墉似笑非笑地回答。
“好個伶牙俐齒的劉羅鍋!”皇上撫掌大笑,一臉的陰霾盡失。
一個擅於說順耳話的人,一定善體人意,機靈乖巧。能了解對方在想什麼?需要什麼?什麼事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這是一種天賦,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敏感,能很輕易地看出別人的情緒反應。擁有這種知己知彼的能力,做起事情來就容易百戰百勝。所以這是一種溝通上的優勢,有了這種優勢,溝通時就輕鬆多了。
通過觀察,可以洞察先機,知道對方的想法,就算覺察對方有不同的意見,心裏也有數,可以在心裏有所準備,事先化解;也可以針對別人的反應,妥善安排自己的進退應對;依照對方的反應,適時給予鼓勵讚美,把話說在適當時機,剛好說進對方的心坎裏;發現對方不悅,臨時刹車,避免溝通惡化,見風轉舵隨機應變,事情就不會搞砸了;隨時留心對方的臉色,適可而止地指責,讓對方有個台階下。這樣子的溝通,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還能不順暢嗎?
雖說說順耳話是一種天賦,其實也是可以學習的,怎麼學呢?
——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慢半拍,仔細看看對方的表情,判斷一下自己的這句話會引起什麼反應。
傳遞壞消息時:“我們似乎碰到一些狀況……”你剛剛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出了問題,此時,你應該以不帶情緒起伏的聲調,從容不迫地說出本句型,千萬別慌慌張張,也別使用“問題”或“麻煩”等字眼,要讓上司覺得事情並非無法解決。
上司傳喚時說:“我馬上處理。”冷靜、迅速地做出這樣的回答,會令上司直覺地認為你是有效率聽話的好部屬。
表現出團隊精神時說:“莎拉的主意真不錯!”莎拉想出了一個連上司都讚賞的絕妙點子,趁著上司聽到的時刻說出本句型,做一個不忌妒同事的部屬,會讓上司覺得你本性善良、富有團隊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閃避你不知道的事時說:“讓我再認真地想一想,三點以前給你答複好嗎?”當上司問了你某個與業務有關的問題,而你不知該如何做答時,千萬不可以說“不知道”,可利用本句型暫時解危,不過事後可得做足功課,按時交出你的答複。
提建議何妨以請教的方式
下屬提出一個建議,試圖讓領導接受,這不僅取決於建議內容本身的合理性,還往往取決於下屬提出建議的方式。
注意提建議的方式方法,就是要時刻注意領導的心理感受和變化軌跡,就是要求下屬在提出建議的時候首先要獲得領導的心理認同。
許多的經驗表明,以請教的方式提出建議更易讓領導接受。
請教,是一種低姿態。它的潛在含義是,尊重領導的權威,承認領導的優越性。這表明,下屬在提出意見之前,已仔細地研究和推敲了領導的方案和計劃,是以認真、科學的態度來對待領導的思想的。因而,下屬的建議應該是在尊重領導自己的觀點基礎之上的,很可能是對領導觀點的有益補充。這種印象無疑會使領導感到情緒放鬆,從而降低對你建議的某種敵意。
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這樣的體會的:當你還是個高中生的時候,你會遇到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向你請教各種問題,充滿敬仰地要求你談談自己的學習方法,等等。這時,無論你多麼不高興,多麼忙,你都會帶著一絲驕傲解答他們每一個稚嫩的問題,並從他們的目光中得到某種心理滿足。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仔細分析這樣的經曆,我們會發現,成就感是多麼早又是多麼牢固地根植於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別人向我們求教,這就表明自己在某些方麵是具有優越性的,如果說我們受到了崇拜,這大概有點兒過分,但說我們至少受到了重視、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卻是一點兒也不假。在被別人請教時我們心中湧起的愉悅感和自豪感往往是並不能為我們自己所清醒意識到的,但它卻主宰著我們的情感,甚至是我們的理智。每一個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都會對這種感受樂此不疲,即使是領導也不例外。
請教的姿態,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有內容上的意義。這樣你可以親自聆聽領導在這方麵的想法,這種想法在很多時候是他真實意誌的浮現,而他卻並未在公開場合予以說明,而且很有可能是下屬在考慮問題時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麵,這樣,在未提出自己意見之前,首先請教一下領導的想法,可以使你做到進退自如。一旦發現自己的想法還欠深入,考慮得不是很周到,你還有機會立刻止口,回去後再把自己的建議完善一下。如果你的建議僅僅是源於未能領會領導的意圖,那麼,你的建議不僅是毫無意義、分文不值,而且還暴露了你自己的弱點,這對你決非是什麼幸事。
向領導請教,有利於找出你們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既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性,又包括你們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
許多研究者都發現,“認同”是人們之間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說服他人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或想法,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你就越具有說服力。因此,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的那樣:“一個造酒廠的老板可以告訴你一種啤酒為什麼比另一種要好,但你的朋友,無論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能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而影響力是說服的前提。
有經驗的說服者,他們常常事先要了解一些對方的情況,並善於利用這點已知情況,作為“根據地”、“立足點”,然後,在與對方接觸中,首先求同,隨著共同的東西的增多,雙方也就越熟悉,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親近,從而消除疑慮和戒心,使對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你的觀點和建議。
下屬在提出建議之前,先請教一下自己的領導,就是要尋找談話的共同點,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礎。如果你提的是補充性建議,那就要首先從明確肯定領導的大框架開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見,做一些枝節性或局部性的改動和補充,以使領導的方案或觀點更為完善,更有說服力,更能有效地執行。
如果你提出的是反對性意見呢?有人會說,這到哪裏去找共同點呢?其實不然,共同點是不僅僅局限於方案的內容本身的,還在於培養共同的心理感受,使對方願意接受你。而且,可以說,越是你準備提出反對,你就越可能招致敵意,因而越需要尋找共同點來減輕這種敵意,獲得對方的心理認同。此時,雖然你可能不讚成你的上司的觀點,但你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對它的理性的思考。你應設身處地地從領導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並以充分的事實材料和精當的理論分析作依據,在請教中談出自己的看法,在聆聽中對其加以剖析,隻要你有理有據,領導一定會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立場,仔細傾聽你的建議和看法。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是很容易被說服,采納你的意見和建議的。
請教會增強領導對下屬的信任感。當你用誠懇的態度來進行彼此的溝通時,領導會逐漸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兒,你對領導不尊重等這些猜測,逐漸了解你的動機,開始恢複對你的信任。
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信任是人際溝通的“過濾器”。隻有對方信任你,才會理解你說話的動機,否則,如果對方不信任你,即使你提出的動機是良好的,也會經過“不信任”的“過濾”作用而變成其他的東西,這種東西往往是被扭曲了的,帶有懷疑主義的色彩,這使得他不可能很理智地去分析你的意見和建議,你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與你的“不良”動機聯係在一起。
反對的話繞個彎說
我們會發現,通過間接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這大概就是古人以迂為直的奧妙所在吧!
春秋時期,齊景公放蕩無度,喜歡玩鳥打獵,並派燭鄒來專管看鳥。一天,鳥全都飛跑了,齊景公大怒,要下令斬殺燭鄒。這時,大臣晏子聞訊趕到,他看到齊景公正處在氣頭上,怒不可遏,便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之前盡數燭鄒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以服眾人之心。齊景公答應了。於是,晏子便對著燭鄒怒目而視,大聲地斥責道:
“燭鄒,你為君王管鳥,卻把鳥丟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君王為了幾隻鳥兒而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你使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以此三罪,你是死有餘辜。”
說罷,晏子請求景公把燭鄒殺掉。此時,景公早已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轉怒為愧,揮手說:“不殺!不殺!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這個故事就是下級迂回地批評領導,表達反對性意見,並被領導心悅誠服地接受的很好的一個例證。很明顯,晏子是反對景公重鳥輕人的,但他看到景公正處於氣頭上,直諫反而不妙,於是就采取了以退為進、以迂為直的方法來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使齊景公得以領悟其中的利害關係和是非曲直,達到了既救燭鄒之命,又得以說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觸犯景公,給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迂回地表達反對性意見,可避免直接的衝撞,減少摩擦,使領導更願意考慮你的觀點,而不被情緒所左右。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一係列的觀點和看法,它支撐著我們的自信,是我們思考的結果。無論是誰,遭到別人的直言不諱的反對,特別是當受到激烈言辭的迎頭痛擊時,都會產生敵意,導致不快、反感、厭惡乃至憤怒和仇恨。這時,我們會感到氣竄兩肋,肝火上升,血管賁張,心跳加快,全身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狀態,時刻準備做出反擊。其實,這種生理反應正是心理反應的外化,是人類最本能的自我保護機製的反映。
自然,對於許多領導來說,由於曆事頗多,久經世故,是能夠臨危而不亂,沉得住氣的,不會立即做出過激的反應。而且,許多領導還是有一定心胸的,不會偏狹地受情緒左右,意氣用事。但是,其心中的不快卻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於領導處於指揮全局的崗位上,又加入了權力的因素,領導是很難避免出現憤怒情緒的。下屬的直言不諱,往往會使領導覺得臉上無光,威名掃地,而領導的身份又決定了他非常需要這些東西。
過於直接的批評方式,會使領導自尊心受損,大跌臉麵。因為這種方式使得問題與問題、人與人麵對麵地站到了一起,除了正視彼此以外,已沒有任何的回旋餘地,而且,這種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對立情緒的。你的反對性意見猶如兵臨城下,直指上級的觀點或方案,怎麼會使領導不感到難堪呢?特別是在眾人麵前,領導麵對這種已形成挑戰之勢的意見,已是別無選擇,他隻有痛擊你,把你打敗,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威,而問題的合理性與否,早就被拋至九霄雲外了,誰還有暇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通過間接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這大概就是古人以迂為直的奧妙所在吧!
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間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擺脫其中的各種利害關係,淡化矛盾或轉移焦點,從而減少領導對你的敵意。在心緒正常的情況下,理智占了上風,他自然會認真地考慮你的意見,不致於先入為主地將你的意見一棒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