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是不可能完全等同的。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學習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等同。如果你在學習中可以借鑒他人的經驗,那你就去借鑒,但不要忘了你的目的是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別人的方法可以用,但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
照葫蘆畫瓢“照葫蘆畫瓢”,“葫蘆”是什麼?是你要模仿的對象,是你要學習的對象。“瓢”是什麼?是你要創造的對象。要構思的對象。“葫蘆”和“瓢”之間有相似之處,有相通之處。因此,模仿著“葫蘆”就可以畫出“瓢”。照著“葫蘆”畫“葫蘆”那是單純的描摹。畫出“瓢”才是創新,學習就是要照著“葫蘆”的基礎上最終畫出“瓢”而不是單純地畫個“葫蘆”就可以了。
創新永遠都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照著葫蘆畫瓢”的過程。沒有模仿就沒有創新。
模仿,是最古老而又最先進的學習方法。事實上,成功者處事行為的95%以上,都是模仿別人得來的。
而且人類從有意識起,就對自己周圍的事物進行著一種觀察和模仿,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過:“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模仿禽獸,做禽獸的小學生。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
學習的過程中,找一個好的“葫蘆”做參照物就可以畫出好的“瓢”。
大唐“詩仙”李白登上黃鶴樓,眼球轉瞬即被同朝詩人崔顥留在樓上的詩句所“勾去”。該詩名曰《登黃鶴樓》,如今已是千古傳誦、盡人皆知的名詩。詩句內容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淒淒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先寫景,後抒情,一氣貫注,渾然仙成的天才傑作,每每都令登臨黃鶴樓之後來者讚不絕口,佩服不已。當然,大詩人李白也沒有例外。
李詩仙吟詠著《登黃鶴樓》一路下來,越發佩服崔顥之才情,不由得感歎:“眼前有這麼美好的景色卻不能讚美,因為崔顥已經先題詩了啊!”口中雖然歎唱,心中畢竟不服,李白先生還是很想找一個機會,寫出一首詩來與崔顥較較勁兒。
果然,後來李白在遊金陵鳳凰台時,靈感迸發,寫下了一首《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單吟此詩,無論是才情,還是氣勢,恐怕都未輸與《登黃鶴樓》。此後,“鳳凰”與“黃鶴”在詩壇上比翼齊飛,嚶嚶相鳴,留為千古佳話。
此時,細心的讀者想必早就看出來了,李白的詩雖好雖妙,卻有著似曾相識的眼熟。
你真的沒有看錯。李白確實運用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技巧和方法,那就是——模仿!李白的這首詩明顯是模仿崔顥的詩寫成的。像這種形似神似,卻青出於藍的模仿,就是模仿的最終、最佳的目的。模仿是為了超越原來的東西,為了有一天把“葫蘆”打破。爭取在模仿的過程中學到可以創新的外力,突破舊有的模式,達到更好的效果,獲得更大的收益。
模仿的目的不是為了“邯鄲學步”或者“東施效顰”,而是要善於把別人的經驗、“巨人”的理論移植到自己的實踐中來,為我所用,融化為自己的東西。模仿成功者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你便會有蕩氣回腸、豁然開朗之感,從而使事情充滿生氣。取眾人之長而長於眾人,雖令他人覺得似曾相識卻又自具特色,原因是你已經博采眾長,兼容並蓄,在模仿中追求到了和諧的融合。
模仿,最終是要學會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也就是畫適合自己的“飄”。齊白石曾經告誡弟子:“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模仿,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是在模仿、借鑒、融化的過程中凝結出自己的智慧之花、實踐之果。從模仿起步,創出最適合自己的模式,走出一條“低耗高效”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