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丟掉有損個人魅力的不良小節對人不滿不必形於言辭(1 / 3)

在日常生活中,在單位上下級關係、同事中,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時,許多不夠聰明的老實人,就立刻表現出不滿、憤怒的情緒,甚至會暴跳如雷,大罵一通,而這些行為,隻是簡單發泄了一下自己激動的情緒,於對方卻無絲毫的影響,反而白白耗費了力氣,還可能會引來別人的誤會,讓自己受到更深的傷害。

劉寧是一家公司的行政助理,同事們都把她當成公司的“管家”,公司裏事無巨細,都要找她才行,這樣一來,劉寧每天事務繁雜,忙得團團轉,牢騷和抱怨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這天一大早,又聽她抱怨“煩死了,煩死了!”一位同事皺皺眉頭,不高興地嘀咕著:“本來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也煩了。”

其實,劉寧性格開朗外向,工作起來認真負責。雖說牢騷滿腹,該做的事情,一點也不曾怠慢。設備維護、辦公用品購買、交電話費、買機票、訂客房……劉寧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恨不得長出8隻手來。再加上為人熱情,中午懶得下樓吃飯的人還請她幫忙叫外賣。

剛交完電話費,財務部的小李來領膠水,劉寧不高興地說:“昨天不是剛領過嗎?怎麼就你事情多,今兒這個、明兒那個的?”抽屜開得劈裏啪啦響,翻出一個膠棒,往桌子上一扔:“以後東西一起領!”小李有些尷尬,又不好說什麼,忙賠笑臉:“你看你,每次找人家報銷都叫親愛的,一有點事求你,臉馬上就長了。”

大家正笑著呢,銷售部的王娜風風火火地衝進來,原來複印機卡紙了。劉寧臉上立刻晴轉多雲,不耐煩地揮揮手:“知道了。煩死了!和你說一百遍了,先填保修單。”單子一甩:“填一下,我去看看。”劉寧邊往外走邊嘟囔:“綜合部的人都死光了,什麼事情都找我!”對桌的小張氣壞了:“這叫什麼話啊?我招你惹你了?”

態度雖然不好,可整個公司的正常運轉真是離不開劉寧。雖然有時候被她搶白得下不來台,也沒有人說什麼。怎麼說呢?她不是應該做的都盡心盡力做好了嗎?可是,那些“討厭”、“煩死了”、“不是說過了嗎”……實在是讓人不舒服。特別是同辦公室的人,劉寧一叫,他們頭都大了。“拜托,你不知道什麼叫情緒汙染嗎?”這是大家的一致反應。

年末的時候公司民意選舉先進工作者,大家雖然都覺得這種活動老套可笑,暗地裏卻都希望自己能榜上有名。獎金倒是小事,誰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呢?領導們認為先進非劉寧莫屬,可一看投票結果,50多份選票,劉寧隻得12張。

有人私下說:“劉寧是不錯,就是嘴巴太厲害了。”

劉寧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卻沒有人體諒……

什麼叫費力不討好?像劉寧這樣,工作都替別人做到家了,嘴上為逞一時之快,抱怨上幾句,結果前功盡棄。冷語傷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既然做了,就心甘情願些吧,抱怨是無濟於事的,相反,還會埋沒你的功勞。

空頭支票開不得

當今社會,開空頭支票已成為一些人的習慣,嘴上說的好聽,做起來卻是另一套。

“空頭支票”是一個人信用的組成部分,一旦開出而不能兌現,必然使自己的信譽度降低,因此,“空頭支票”還是少開為佳。

在交際場上,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無法收回,比如做生意的你信誓旦旦地承諾:

“不管怎麼樣,這次價格讓你便宜兩成!”

“無論什麼時候都免費進行維修!”

“這個和那個就白送給你了!”

在總想賣出,讓對方買下的心態支配下,很容易無意中說出多餘的話來,而讓對方抓住意外的許諾。

在說出沒有商量餘地的話之前,一定要在腦子裏盤算幾下,必須明確表明:在某種範圍內自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處理糾紛時更須注意不要做口頭上的許諾,千萬不要為了安慰對方而說出對自己、對公司不利的話,如果對糾紛處理沒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依對方所說的去辦。

“我方將很快做出處理,請原諒!”“那件事,我會負責的。”“這個,我知道怎麼處理!”等應慎用。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判明自己的確有責任以後再說也不遲,雖然有必要傾聽對方的發言,但是並不意味著就可以輕率地承諾,否則很容易被對方抓住這樣的把柄:

“那時你曾發話責任由你承擔的!”“你向我們承諾過!”

不要在糾紛的當場許下諾言,而應該采用以下的話來平息糾紛:

“我們一定會努力查明問題的真相!”“待和上司商量後,我們將酌情做出妥善處理!”“這件事還是讓我考慮考慮吧。”“我試著幹幹看吧。”

但有時語言表達容易含糊不清,所以一旦找到對方能理解的妥協點,就要清楚說明哪些可做,哪些不能做,而認真地予以解決。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將其付諸書麵形式,處理糾紛也是商業交涉,最後一定要弄得一清二楚。

如果你總是對朋友開“空頭支票”,這個“行”那個“沒問題”而不付諸實際行動,你將失去朋友的信賴,這樣,你與對方關係就難以維持下去了。

客氣話太多招人煩

客氣是一麵雙刃劍,一方麵能讓不熟悉和不那麼親近的人感受到你的禮節和敬意;另一方麵如果熟人之間客氣,就會拉大你們之間的距離。因此過度客氣是熟人間的大忌。

假如你到一個朋友家裏拜訪,你的朋友對你異常客氣,你每說一句話,他隻有“是是”應答,唯恐你不高興。如此一來,你一定覺得如芒刺背,坐立不安,最終逃之夭夭。

過度的客氣顯然是令人痛苦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請大家謹記這句至理名言。

談話的目的在於溝通雙方的情感,在於增加雙方的興趣,而客氣話則恰恰是橫擋在雙方中間的牆,如果不把這堵牆搬走,人們隻能隔著牆作極簡單的敷衍酬答。

朋友初次見麵略談客套話後,第二、第三次的見麵就應竭力少用那些“閣下”、“府上”等名詞,如果一直用下去,則真摯的友誼是無法建立的。客氣話的堆砌必致損害融洽的氣氛。

客氣話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來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適可而止。多用就流於迂腐、浮猾、虛偽了。有人替你做一點小小的事情,譬如說遞過一杯茶吧,你說“謝謝”也就夠了。要是在特殊的情形下,那麼最多說“對不起,這事情要麻煩你”也就夠了。但是有些人卻要說:“嗬,謝謝你,真對不起,我不該把這些小事情麻煩你,真使我覺得難過,實在太感激了……”等一大串,你在旁邊看見也會覺得不舒服的,可是你自己不也有這樣的毛病嗎?

說客氣話的時候要充滿真誠,像背熟了的成語似的流水般瀉出來的客氣話,顯然是在敷衍應酬,容易使人產生不快。

幽默不能太隨意

再好的東西多了也會賤賣。幽默是大家都喜歡的語言“調料”,但如果放多了,放的不是地方,恐怕也會“嗆嗓子”。

在溝通中,要很好地使用幽默的技巧,就要具有一定的智慧。一個才疏學淺、舉止輕浮、孤陋寡聞的人,是很難生出幽默感來的。具體來說,產生幽默的條件至少應有以下幾個方麵: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經驗;敏銳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高尚優雅的風度和鎮定自信、樂觀輕鬆的情緒;良好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