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這是明代學士文嘉的《明日歌》,告誡人們要在今天抓緊努力,不要事事都寄希望於明天,如果那樣的話,人生將一事無成。
人人都期盼著擁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尤其是當我們因今天的經曆而充滿懊喪的時候,明天總是最好的心靈醫療師,明天總是使我們重新振作起來的靈藥。明天意味著新的機遇、新的成長、新的希望……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把事事都拖到明天去辦。那樣會使你的許多計劃落空,辦事效率低下,白白浪費大量寶貴時間,也易增加思想負擔,招致別人不滿。
而且,如果明日複明日,當幾十年的風霜等閑白了少年頭的時候,你就會突然明白自己的一生還沒來得及做什麼。然而這個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即使再鼓足幹勁也隻能落個“夕陽無限好”。而這,恰恰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不要把事情拖到明天,因為那樣會貽誤戰機。1814年3月31日,沙皇亞曆山大率領俄軍和各國反法聯軍進入巴黎,拿破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
1815年3月17日,拿破侖東山再起,進入巴黎,重組資產階級政府。英、俄、奧和普魯士等國派出重兵,圍攻巴黎。
6月15日、16日兩天,拿破侖突破普魯士12萬大軍的陣地,並打敗英國軍隊,推進到比利時邊境。
但是在這個緊要關頭,6月17日,拿破侖卻讓法軍休息了一天,18日才開始進攻固守在滑鐵盧的英軍,結果,給了英軍構築工事的時間。就這樣,在18日的決戰中,英軍工事起了重要作用,拿破侖在滑鐵盧一戰慘敗,帶著一萬殘兵逃回巴黎。
6月22日,在強大的國際武裝幹涉下,拿破侖第二次被迫退位,囚禁在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上,1821年因病死去。
試想,如果拿破侖6月17日不讓士兵休息,而是乘勝前進,那麼曆史就極有可能改寫了。把事情拖到明天,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麻煩,而且,明天也總會有明天的事情。
巴爾紮克是位多產的作家。他的時間是一分一秒也不空過的。一次,巴爾紮克太累了,對一個朋友說:“我睡一會兒,你1小時後叫醒我。”1個小時過去了,朋友實在不忍心叫醒他。巴爾紮克醒來後,發現超過了1小時,幾乎是暴跳如雷地對朋友說:“為什麼不叫醒我,耽誤了我多少時間啊!”朋友不高興地說,“你這麼累了,該好好休息一天,有事情明天不能做嗎?”巴爾紮克大怒:“我明天還有別的事情呢!”
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有些人磨磨蹭蹭,一點簡單的事也要拖到明天。那麼怎樣才能改正這一不良習慣呢?
第一、充分認識到其危害,不要將它看作一種無所謂的習慣。
一個經理會因這坐失良機,一個指揮員會貽誤戰機;一個醫生會因拖拉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如果年輕時不加以及時糾正,習慣成了自然,會帶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麻煩,因此,必須盡早加以根除。
第二、妥善地安排好事情的先後順序。
由於雜亂無章與拖拉是有一定聯係的,有的人遇到幾件事,不知從何下手而猶豫不決,延誤時間。要學會區別事情的輕重緩急,按其重要性與緊迫性依次排隊,然後按部就班地處理,以免浪費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