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全弘
“當今的教育家是福澤,未來的教育家是新渡戶。”——這是劄幌農學校比新渡戶低三屆的誌賀重昂說過的話。時至今日,這一說法仍不失其真實性。而本書正是最能證明其真實性的著作之一。
本書於大正五年十月由實業之日本社出版。明治四十一年十月,新渡戶接受實業之日本社社長增田義一的懇請,擔任該社編輯顧問。《實業之日本》雜誌每月連載修養專欄,為認真生活的勤勞青年們所寫的這些文章收集成《修養》(明治四十四年)、《處世之道》(明治四十五年)以及本書和《人生讀本》(昭和九年)。
新渡戶是農學博士、法學博士,還獲得了國外的學位,是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有英語、德語著作,他是當時第一個國際性的知識分子。本書以其淵博的知識為背景,行文深邃。采用的主題及其文章,簡明通俗,讓人完全想象不到是七十多年前寫就的,就如同坐在新渡戶的旁邊聽他講座一樣生動形象。
新渡戶把自己出糗的事寫出來,以便有助於與讀者一起思考。他還敘述了在與國內外很多人交往中獲得的知識和見聞,讓人領悟人生百態。偶爾他還適當引用道歌、古詩、諺語、古語,讓人們更輕鬆地把真理銘刻於心。書中出現了古今東西很多曆史人物,以便讀者理解人類的內心世界,其敘述充滿幽默感,書中洋溢的溫暖包圍著讀者。
本書雖然是由跟道德有關的文章所構成,但卻並不是在羅列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道理,而是講述了“平時每天的言行——說言行,毋寧說內心的維持方法,是精神態度”。而且,在敘述“每天的心得”、“平日的自戒”時,絲毫沒有以往修養書中常見的那種強加於人的感覺。
新渡戶本人是虔誠的基督徒,隻要用心閱讀,就能發現其信仰在本書中的體現,但卻毫無把宗教信仰強加於人的感覺。本書貫穿著一種溫暖人心、關注個人內心感受,帶著同情與共鳴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態度。而且,無論哪個主題,都不止從一個方麵觀察,常論述不同的觀點,讓人充分體會人生的深邃。新渡戶本身一直信仰人格的進步是教育的目的,他在這方麵的執著與努力,也指引著讀者進步。
新渡戶胸懷“成為太平洋之橋”這一青年時代的大誌,在他的夢想中奔馳。但我深信那座橋絕不隻停留在太平洋,也不隻停留在東洋西洋,而是牽動人心,連接理想與現實,最終成為連接當今社會與永遠之國的橋梁。本書讀者將與新渡戶一起微笑,共同思考,共同煩惱,永遠追求進步,一步一步地渡過這座橋。
在此之前,新渡戶的書除了《武士道》之外,都很難買到。這次以叢書的形式發行本書,可以讓深愛新渡戶的同胞,特別是勤勞的青少年得到該書,為此我感到無比的喜悅。
198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