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智的暖陽灑向每一個幽禁的生命
盧曉菡
心靈在人的一生中需要經過怎樣的磨礪與構建,才能助人走好一生的路,這似乎是每個人都要麵對的問題。然而,隨著工業社會的不斷膨脹,心靈的空間似乎不斷被壓縮。振奮人心的理想道德早已銷聲匿跡,人們變成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狹隘的功利主義者,專注於此時此地的調整,而不是去重新創造。在司空見慣之事麵前,人們寧願默默忍受,也不再有改變的願望。對於未來可能是什麼,人們寧願隨波逐流,也不願思考一種新的活法。由於沒有可以參照的精神範本,也就喪失了理解和評判自己的意識,同時喪失了構建和改變未來的能力。這對活在當下的人們無不是莫大的悲哀。
似乎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日本作家新渡戶稻造在一個世紀前就開始了獨立的思考。從第一部飽受國人爭議的《武士道·日本人的精神》,到之後的《修養》等作品,他一直在試圖用文字為讀者拆解並建立一種全新的精神譜係。這位活躍於上世紀的國際政治活動家、農學家、教育家,以一個通達人生的兄長、老師、前行者的身份,跨越千年時空,引導一代代讀者完成了一次次心靈的反省與重建。
自警是一種自我觀照,也是對現實的一種意識中的改造。通過再創造,把現實意識轉化為灌注了理想情緒的意向,從而使外在世界變得與內心世界協調融洽。在這本中,新渡戶稻造一如既往地使用這種自警的方法,沉入到了心靈的褶皺,對那些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一些問題,包括兩性、職業生活、恐懼和堅強、誹謗、社交、內心獨立、人生的成敗判斷等等,作了更有縱深感的剖析;他將深刻的哲理、科學的精神與博大的愛,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以淺顯生動的語言向讀者娓娓道來,為人們揭示了追求身心和諧的心理模式,並列舉了在這些人生課題中,個人會遭遇到的負麵思維模式,幫助人們選擇更好的人生信念和道德規範,從而開辟和重建和諧生命的完美道路;他指出了人類的思想本質,或是觀察這個本質的深刻視角——自省,啟發人們站在靈魂的高度審視自己和他人——這不僅是新渡戶稻造對自己的告誡,對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規勸,更是為了留給後世子孫的寶貴財富。
不同於一般的心靈修養書籍,這部作品就像是與親密友人的對話,旁征博引卻深入淺出,引經據典卻簡潔明了。就內容而言,它並不構成一本連貫性極強的書,因為它都是一段段的呈現,被作者分成幾個話題各個攻破。你不必非常熟悉日本文化,甚至可以打亂閱讀次序來理解這本書上所說的一切。更為難得的是,作者在一些章節中加入了自己的經曆,把自己的內心體驗作為一個對象來表現,不是即興式的有感而發,而是從原有的思想狀態中超越出來,與之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把它們當成一個對象來重新認識、體驗、評價和組織,仿佛一個冷靜的醫生對自己動手術刀,讓讀者的精神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觸動和提升。
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而這漫長的一生,就是同內心自我戰鬥的一生。真正的智者,是有能力戰勝自己的內心的人。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己的最關鍵的一步。《自警錄》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啟發你怎樣借助自己的心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心困境,指引自己將過去的經曆演化為精神的立場,並不斷提醒自己應該怎樣以審慎的態度麵對未來。如一麵鏡子,也如一扇窗,它為你微微洞開一線光明,然後將心智的暖陽灑向每一個幽禁的生命,與那不斷讓你變得懦弱和狹隘的東西對抗,在這閱讀的旅程中,感受自我生命的重塑和意識的強大。它能伴著你安靜下來,在情緒中引入理性的內控因素,讓情感波瀾沿著理性的河道涓涓流淌,成功地化焦灼為平靜,將悲憤化為超脫,將濃烈化為平淡,有效地避免了情感的極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