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曾經寫道:“世上隻有一件事比遭人折磨還要糟糕,那就是從來不曾被人折磨過。”因為當一個人受盡折磨時,他的潛能才會被激發出來,而且唯有此時,他才能越挫越勇,逼自己去突破現狀……
電影巨星史泰龍在20年前,窮困潦倒,睡在他的小車裏麵,身上隻有100美元。他當時夢想當演員,於是到紐約去找電影公司。
由於史泰龍英語不標準,長相又不怎麼樣,他跑了500家電影公司,都遭到了拒絕。當時他在心裏想的是:堅持下去,成功就在下一次……
他又開始應征當演員,又被拒絕了500次,加起來共1000次,他心裏想的還是:堅持下去,成功就在下一次……
他再次跑回去,向每一家電影公司介紹自己,結果還是被拒絕。在失敗了1500次以後,他總結了自己失敗的經驗,於是他改變了行動策略。
後來,他寫了一個劇本叫《洛基》,他拿著劇本到電影公司推薦,但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絕了。他不斷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成功,也許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在他遭到1800次拒絕後的一天,終於有一家電影公司有意用他的劇本,但並不讓史泰龍在電影裏出現。
對方願花75000美元買他的劇本,史泰龍餓肚子已經3個月了,沒有錢吃飯,但是75000美元這個數字對當時的史泰龍來說一點沒動心,他寧可不要這75000美元。
他拒絕了這家電影公司的要求,讓這位電影公司的老板非常驚訝!一直到遭遇1855次拒絕時,史泰龍終於當上了演員了,他演的第一部電影叫做《洛基》,就是他自己編的劇本,一炮走紅,他因此成為全世界片酬最高的男演員之一,基本酬金2000萬美元。
想想看,如果沒有這1855次拒絕的折磨,也不會有今天的史泰龍。
法國文豪羅曼·羅蘭曾說:“從遠處看,人生的不幸折磨還很有詩意呢!一個人最怕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
的確,我們必須體驗折磨的痛苦,才能體會到收獲的喜悅。一個真正的成功者,能夠忍受折磨,因為他明白:不經曆風雨,永遠也見不到彩虹。
把折磨當成上天賜予的禮物
如果有誰向我們說:一個中樞神經癱瘓,肌肉嚴重衰退,失卻了行動能力,手不能寫字,話也講不清楚,終生要靠輪椅生活的青年,憑借一個小書架,一塊小黑板,還有一個他以前的學生做助手,竟然在天文學的尖端領域——黑洞爆炸理論的研究中,通過對“黑洞”臨界線特異性的分析,獲得了震動天文界的重大成就,對此,你一定會感到驚奇。然而,這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他為此榮獲了1980年度的愛因斯坦獎金。
他的名字叫史蒂芬·霍金,是個英國人,當時隻有35歲。更有趣的是,作為天文學家,他從不用天文望遠鏡,卻能告訴我們有關天體運動的許多秘密。他每天被推送到劍橋大學的工作室裏,幹著他饒有興味的研究工作。
我們常常驚歎那些專業知識的底子甚薄、然而在某些或某一個特殊方麵、特殊領域成就卓著的“鬼才”們。其實,奇人霍金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以及他借此而獲得的高度成就,說明世間還有另一類“鬼才”,即由於殘疾之類不幸的折磨和求生意願的熾烈而激發的特殊洞察力或特異才能。他們是一種聰明人。他們知道,隻要人的精華——思維著的大腦依然蓬勃地工作著,就有無可限量的人生希望和創造潛力,就不存在不能克服的困難。在這裏,悲觀或者樂觀,堅強或者懦弱,前進還是退卻,依附還是自立,像效率可靠的閥門一樣,給殘疾人的生存智慧開啟著成功之路或自棄的際遇。
霍金贏得了科學界公認的理論物理學研究的最高榮譽。就是體魄健全、研究工作條件一流的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工作者們,又有幾個能獲得這樣的殊榮?
還記得《五體不滿足》的作者乙武洋匡嗎?霍金和他都有共同的特質,因為身體的殘缺,使他們在有限的體力和能力下,反而比一般人更積極地生活。
他們知道自己與眾不同,卻不認為應該因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協助,對他們而言,讓自己更努力,才能讓生命更加有意義,所以就算行動不便,他們也都能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