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敏感柔弱型(3)(1 / 2)

國家危難,此刻的李後主必須立即做出決定:是殉國還是投降呢?因為宋軍的攻勢越來越猛,還有小周後和眾美人們期待的目光。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宋兵已衝到第一重宮門。這就由不得李煜了,他隻好身著白衫,頭戴紗帽,邁著沉重的腳步帶領皇族與屬下出宮遞上降表。平南將軍曹彬率部下把被俘的李煜等40餘人押解到船上,從水路奔赴大宋國都汴京。曹彬久聞李後主是一位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詞人。如今同乘一隻船,他好奇地凝視著李煜那俊秀的容貌,果然不凡,但此刻卻現出一臉悵然若失的神色,不禁對他輕蔑地一笑:如此懦弱之君,焉有不亡國滅族之理?難為他還當了這麼多年皇上,真是可悲可歎。

當時在船艙裏的李煜閉著雙眼一語不吭,內心湧起翻江倒海的波濤:南唐建國40有載。昔日南唐之主,如今淪為亡國之君……一切皆如東流水,一切悔之晚矣。暗自感慨萬端地想:真後悔不該輕信讒言,亂殺忠良!更不該在國家大事上一再優柔軟弱!

在宋太祖進功後蜀之際李煜早就感到了自己的危機。後宋兵直取南唐鄰國南漢,鋒芒直指南唐,李後主被宋朝的氣勢嚇破了膽,惶惶不可終日,在詞與酒的陪伴下麻木度日。

然而他卻不思如何抵強抗敵,保住祖宗基業,一再放任自流,屈於大宋嚴威,苟延殘喘。

樊若冰原是南唐一布衣,後逃奔到汴京,向宋太祖提供謀取南唐之策。宋太祖當即委以重任,上任後,即上書宋太祖,說其家眷仍在江南,為避免李後主加害,奏請把他們接到自己的任所。宋太祖馬上為之下詔。其實,樊若冰逃到汴京後,南唐朝臣就紛紛上書李煜,要求懲處此賊,殺其家眷,以除後患。可是李後主執意不敢,事到如今,更不敢違抗宋太祖的旨意,隻得忍氣吞聲地派人送樊若冰的眷屬渡江,任憑國賊逍遙法外。

宋太祖肆無忌憚,得寸進尺地威脅欺淩南唐。有識之朝臣深為社稷擔憂,有人曾向李後主奏稟,宋太祖在荊南製造幾千艘戰艦,意在謀取江南。南唐愛國誌士紛紛主動向李煜上表,請求前往荊南秘密焚毀戰艦,破壞宋朝南犯的計劃,可李後主卻膽小怕事,不敢準奏。

南唐並非沒有忠臣良將,鎮海軍節度使林仁肇是一位文武兼備之人,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就連宋太祖也佩服他的軍事才能。林仁肇忠君愛國,時刻為南唐社稷擔憂,為了社稷永固,專程進京密奏防禦之策。

由於宋太祖日甚於日的威逼江南,李後主已如驚弓之鳥,巴不得有人救助,聽說朝臣來獻禦敵之策,急忙到光政殿等候。

林仁肇胸有成竹地向李煜獻出他的禦敵之策:宋朝淮南諸郡戍守薄弱,而又連年出兵,滅西蜀,平荊湖,現又攻取嶺表,往返數千裏,軍士疲憊,兵家稱之為“有可乘之勢”。請陛下借給臣精兵數萬,出壽春,渡過淝水、淮河,占據正陽,依靠那些懷念故國的士民和積蓄多年的糧草,收複過去的疆土,必將勢如破竹。臣起兵之日,陛下派快騎報告宋朝,就說臣私自舉兵反叛。此事若成功,國家享其利;若不成,請誅臣族,以表明陛下未參與此事。”

李後主聽罷林仁肇所獻禦敵之策,立刻嚇得龍顏失色,連連擺手阻攔:“此乃惹火燒身之策,使不得,使不得,如照此策行事,勢必會招來宋兵!”林仁肇還想進一步論證自己所獻之策的可行性。然而,李後主卻怕得再也聽不下去了。

後來,沿江巡檢盧絳也來向李煜獻策:“吳越仇讎,乃腹心之疾也。他日必為北兵向導以攻我。臣屢與之角,知其易攻,不如先出其不意滅之。”

李後主非常膽怯地問:“如果宋朝來討,奈何?”

盧絳信心百倍地回答:“臣請詐以宣、歙二州叛,陛下可邊聲言討伐叛軍,邊以金珠寶貝賄賂吳越國,請吳越國發兵。吳越之兵,勢不得不出。待吳越兵到之時,再迎頭痛擊之。而臣襲其後,定可一舉滅掉吳越!吳越既滅,則我國國威大振,北兵亦不敢妄動矣!”

此等冒險禦敵之策,李後主豈敢采納!而且視如洪水猛獸一般,急忙命盧絳退下。由此可見,南唐並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國君太軟弱了。

可惜,李後主又一次失去了難得的防禦宋軍南侵的機會。宋太祖對南唐蓄謀已久,虎視眈眈,步步緊逼,致使李後主恐懼得寢食難安。那麼,在不可多得的禦敵良機麵前,他為什麼一而再的錯過呢?隻一個字,就是“怕”!這種懦弱的性格就注定了南唐的錦繡河山要從他的手裏斷送掉。

李後主之所以懦弱到如此地步,看看他從孩提時代到登上王位所處的環境就不難理解了。

李煜生長的環境無比優越,生於深宮,口含金匙。

他的皇父李璟算不上一位有作為的國君,卻是頗有才氣的詞人。其詞清麗宛轉,旨意秀穎。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陶冶李煜的才能,使他從小就飽受得天獨厚的滋養,並使他對詞的創作取得空前的成就。

李煜真可謂是在金碧輝煌、翡環翠繞、鍾鳴鼎食、詩詞歌賦的南唐深宮裏長大的,又從未披堅執銳,衝殺疆場,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養成了怯懦性格是不足為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