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忠君愛國的政治理想,極希望獲得當權者的肯定和支持,但無情的事實,終讓他的理想淪為泡影。屈原在自己忠而受謗的情況下,他仍希望獲得楚懷王的支持,還想麵君陳詞,說清冤屈,消除誤解。這一願望不能實現時,他希望有一個能支持自己,又能出入楚王身邊的人替自己說話。但是朝廷裏沒有一個理解自己的人。他隻能借詩言誌,直接抒發了自己上下求索失敗後的孤獨與悲憤。
詩人的抱負與政治接軌隻能是一個童話,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是一個必然,可屈原卻沒有放棄他的理想,他精心培養貴族子弟,希望他們成為治國安邦的棟梁之材,去實現自己的“美政”理想。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製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希望國家要重視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製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在楚國腐朽沒落的環境之下,屈原培養的人才一走出社會就開始被腐敗的染缸同化了,他的人才救國之路隨之而破滅了,他感到前途更加渺茫,他的情緒墜入了更深的絕望之淵。屈原被放逐之後,他以死明誌,他的孤獨感讓他經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孤獨,但他依然堅持對自己的理想和個人品德的曆煉,他的座右銘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
胸懷遠大抱負的屈原,在孤寂的漂零中用詩歌抒發著他的理想和他的情感。
在“無為而治”的道家精神和“達而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的雙重影響之下,再加上他個性中宗教式的迷狂,使他的靈魂陷入更加孤獨的深度。
屈原有一顆兼濟天下,物我同春的敏感心靈,而當時的社會環境恰恰與他的理想背道而馳,讓他在生活中到外碰壁撞牆。而他的文化背景又在潛意識的影響他。因為楚國曆來被視為蠻荒之地,同中原相比,文明的時間要短,同原始社會舊的聯係很密切。另一方麵楚文化又有“巫風”般的浪漫。一腳踏在原始,一腳踏在文明,這就是屈原所處的文化裂變的大背景,在這種情況下,屈原的孤獨和那種顯然落後於時代的強烈的宗教感情相聯係。正因如此,他把擺脫孤獨的希望寄托在君主的身上,希望能“察餘之中情”,這是他選擇的方式,他從來不曾懷疑這種方式的合理性,他不敢怨君,而隻能怨君不明“黨人之偷樂”,哀歎找不到媒人。如果為君一直不接納,他就隻好忍受孤獨的折磨。
屈原的詩歌帶有“法先王”的鮮明色彩,“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推崇的是“昔三後”,“彼堯舜”,把“法先王”作為理想,追尋、企圖重建失去的樂園以擺脫現實的矛盾、衝突,這是違背曆史規律的,雖然看上去很詩意。在戰國時期,比較適應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後王”思想已出現,並且在激烈複雜的戰國時期越來越顯示出生命力,秦國的強盛即是法後王的結果,其勢正如日中天。這時屈原卻要獨抒己見,其結局自然隻能是悲劇。
詩人屈原還是一個哲學家,他感知著世界的荒謬和自我的渺小,以一種懷疑的精神,超脫自我的品格向世界和存在發問——可惜是這些問題永遠不可能有答案,也注定了屈原永遠不可能不孤獨。
屈原作為一個先知者,最能體悟孤獨的內涵,他的行為,標舉出與眾不同,超絕塵俗的精神稟賦,詩人帶著對現實難以割舍的眷顧,對祖國滿腔忠貞的情懷,以及身陷悲劇之境所產生的孤獨憤懣,進入了對世界的懷疑和自我拯救。在這道界限上,他無法獲得拯救。在那個紛亂的時代,屈原道出了“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無奈。於是他幻想,在他那些瑰麗神異的文章裏,仿佛隻有神女才了解他。相反,隻有在其行動超越了他的個人存在,甚至以死實現其個性時,他才找到了補償與解脫。最終孤獨的屈原選擇了投入了水的懷抱,讓水的寬容和沉默接納他無比孤獨的靈魂。他的靈魂,他的精神也許隻有清澈無骨的水才能包容吧!
4.孤獨的科學旅行者
對於偉人來說,孤獨是一種性格,更是一種境界,是普通人難以領會的。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生就是用孤獨創造了科學上的完美。在他的研究項目遇到麻煩時,他便會拉上一首曲子,自娛自樂,在音樂的美妙氛圍裏,啟迪自己開創性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