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堅忍型性格的做人(2)(1 / 3)

機會終於來了。吳王病了,勾踐為表忠心,在伯嚭的引導下,去探視吳王,正趕上吳王大便,待吳王出恭後,勾踐嚐了嚐吳王的糞便後,便恭喜吳王,說他的病不久將會痊愈。這件事在吳王放留勾踐的態度上起了決定性作用。或許是勾踐真的懂得醫道察言觀色能看出吳王的病快好了;或許是勾踐有意恭維吳王;或許是上天垂青勾踐,總之,吳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踐此時已徹底取得了吳王的信任,吳王見勾踐真的順從自己就把他放了。

勾踐在這件事上所表現出來忍耐讓人發麻。我們不排除勾踐是想盡一切辦法回國,就其這種行為的確讓人自歎不如。縱觀這一時期勾踐的忍,是極其恭順的忍。因為勾踐很明白,這種為人奴仆的生活可能是茫茫無期,也可能近在咫尺。何也?因為這完全取決於吳王,隻要吳王高興,對自己所做的事滿意,那麼自己有可能會提前獲得自由,所以勾踐極盡恭順討好吳王。當然,勾踐這裏麵有陰險的成分,這是人格的問題,我們自然不提倡,但勾踐的忍卻值得後人敬佩和慨歎!

在吳國的幾年,勾踐的性格被磨煉得堅韌又圓滑,回國後的他並沒有急於行動。

他的性格原來也是很殘暴的,僅有一例就可以說明:當他剛剛繼承王位時,吳王闔閭帶兵來伐,兵臨城下,他命人組成一群敢死隊,皆袒胸露乳,手提利刃來到陣前,麵對吳兵,切開胸腹,將腸胃等物盡皆取出。勾踐用這種辦法吸引吳兵注意力,然後乘機殺出而取勝。這充分地暴露了勾踐殘暴的性格,以及他後來稱霸成功後,殺功臣,無一不是殘暴、陰險的表露。

勾踐也注重美色和享受,但他回國後,想到在吳國受的屈辱,就想報仇,但現在還不是時候,還必須忍耐,努力治理國家,等到兵精糧足時便一舉伐吳。於是,他取來動物的苦膽放在座位旁,或坐或臥都要仰視苦膽,每頓飯前嚐一點苦膽。他為了激勵自己複仇的心願,經常自己問自己:“勾踐,你忘了會稽山的恥辱了嗎?”他還和普通人一樣親自參加農田耕作,讓夫人像普通婦女一樣親自紡線織布,吃粗劣的飯食,穿普通衣著,尊重賢才,虛心待賢,救貧吊喪,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另外兩個人在勾踐性格的改變上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是範蠡,一個是文種,其實勾踐的一係列計劃皆是二人的功勞。他二人對勾踐可謂忠心耿耿,向吳國借貸糧食,搞得吳國國庫空虛;向吳國進獻美女使吳王縱情聲色;收買吳國的奸佞小人,離間吳國忠直之臣,尤其是用計使吳王殺了伍子胥,更為越國複仇除了一大障礙。他們使勾踐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該如何做如何改變。

時機逐漸成熟,勾踐終於忍到該向吳國發難的時候了。結果正如勾踐所願,一戰便把吳軍殺得大敗,這次卑躬屈膝的不再是越王勾踐了,而是吳王夫差。夫差也想像當年勾踐向自己稱臣為奴一樣,打算投降勾踐,勾踐很可憐夫差,想答應夫差的請求,但被範蠡勸住了,最終吳國滅亡了,吳王夫差自殺身亡。

3.百折不撓雄心能得逞

中國曆史悠久,文明燦爛。黑格爾曾發生深深的驚歎,他在著名的《曆史哲學》演講錄中說:“中國‘曆史作家’的層出不窮,持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他還說:“而尤其使人驚歎的,便是他們曆史著作的精細正確。”梁啟超在《中國曆史研究法》中,更是不無自豪地說:“中國於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

在群星閃耀的曆史學大舞台上,最為光彩奪目的,當首推西漢時代的司馬遷。司馬遷百折不撓,堅韌頑強的性格則我們敘述的重點。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歲的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生前的職務,被漢武帝任命為太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