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脈,就是在關係中找關係
所謂人脈,說得直白一點兒,其實就是關係,是一個人所擁有的所有關係的總和。而構建人脈網的過程,就是在關係中找關係的過程。比如,你認識一個賣電腦的朋友,現在你需要找人幫著參謀買一輛汽車,而你賣電腦的朋友正好有一個對汽車非常精通的親戚。那麼,你就可以通過賣電腦的朋友來認識他這個精通汽車的親戚,這就是關係套關係。你手中掌握的關係越多,你的人脈網就越強大,你所能獲得的幫助就越多,做起事來也更加遊刃有餘。
有這樣一個故事:
孟桐在一家建築公司工作。那年正趕上他所在的城區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改造,麵向全城的建築公司進行招標。老板把這件事交代下來,並且暗示孟桐,如果這件事辦成了,就會升他為副總經理,這是孟桐渴望已久的。可是,在全市大大小小幾十家建築企業中,他們的公司並不是最強的,中標沒有必勝的把握。這該怎麼辦呢?孟桐非常困惑。不過,他並沒有放棄。孟桐認為:要想中標,關鍵就在於這次工程招標的負責人。那麼,怎麼才能結識這位負責人呢?不可能自己冒昧地去拜訪,一定要有個引薦者,而且,這個引薦者要對這位負責人比較熟悉才行。孟桐絞盡腦汁,將自己的關係網梳理了好幾遍,還真找到了一個認識這位負責人的朋友。
孟桐趕緊給這個朋友打電話,請他引見一下,但朋友說這位負責人非常潔身自好,不喜歡拉關係走後門,所以他們如果上門拜訪,肯定不會有好結果。不過,朋友說他知道這位負責人有個愛好,就是每逢周末下午必到郊區的魚塘釣魚。孟桐認識到這可能就是結識這位負責人的絕好機會。於是,他也準備好了漁具,在周末下午來到郊區魚塘。不過孟桐並沒有釣魚,而是一聲不吭的在旁邊看那位負責人垂釣。每當負責人釣上一條魚,孟桐都露出極其羨慕的表情。過了一會兒,負責人注意到了孟桐,見他拿著漁具卻沒有釣魚,就很好奇地詢問他。孟桐說:“我還不會釣,隻是覺得釣魚是一件非常修身養性的事,所以想學學。而且,在旁邊看您釣魚,也是一種享受。”幾句話,說得負責人高興起來,倆人越聊越投機,不知不覺就談到了各自的職業,孟桐說到了自己的難處,還順便介紹了下公司的實力。負責人雖然沒說什麼,但是在他心裏已經對孟桐及其公司產生了不錯的印象。
後來的一段時間,孟桐每周下午都會去郊區魚塘,隨著他與負責人的關係越來越近,到正式招標時,孟桐所在的公司一舉中標,老板也很快提升他做了副總經理。孟桐的人脈網中,從此也多了一條對他事業發展極為有利的“大魚”。
這就是關係的巨大力量,孟桐的那位朋友雖然沒有將他直接引薦給那位工程負責人,但他提供的信息也非常有價值。如果孟桐的人脈網中沒有這樣一個朋友,那他也不可能對工程負責人有所了解,更不可能投其所好,結識這位負責人,更不可能順利中標,他升任副總經理的願望也會落空。
有人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為什麼是人情社會呢?就是因為關係套關係。比如,張三與李四原本並不相識,但張三是王五的朋友,李四也是王五的朋友,那麼,他們就極有可能通過王五而產生聯係。在張三有事的時候,李四和王五都會來幫忙,而且,他們還可以動用自己手中其他的關係來幫助張三,由此來看,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很多人已經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並懂得利用關係來助自己成事。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關係並非越多越好,關係網也並非越複雜越好。很多人每天忙於維護關係,在關係網中疲於奔命,一旦有事,卻得不到有益的幫助。這樣的關係網雖大,卻漏洞百出,死結連連,沒有實際的價值。所以,建立關係網也應該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將那些能夠為你提供幫助的人納入關係網,並要懂得及時梳理和篩選,這樣,才能保證你手中的關係網一直有效。
一個人所處的圈子,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都會有自己所屬的群體,這個群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圈子”,人們的思維習慣以及未來所取得的成就都會受到圈子的影響。試想,如果一個人身邊大多是成功人士,那麼這個人多半不會是一個平庸無奇的人,因為,一個人所處的圈子,能夠決定他的人生高度。同樣,一個人所處圈子的質量,也可以看成是這個人的身份象征。就像有人說的:“在一個成功的團隊裏,沒有失敗的人;在一個失敗的團隊裏,沒有成功的人。”
在被問到自己的成功秘訣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因為有很多成功人士在為我工作。”著名成功學大師陳安之也提到:“先為成功的人工作,再與成功的人合作,最後讓成功的人為你工作。你與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來。”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他們的話都蘊含著同一個道理,那就是:你所處的圈子影響著你的人生。
隻要注意觀察,你就會發現,不同的人所處的圈子是不一樣的,因此,他們的人生也有很大不同。據說,李澤楷家中實木裝飾的餐廳裏掛滿了鏡框,上麵鑲嵌著他與一些政界要人的合影。看看這些合影,不用多說,大家就能明白李澤楷處於怎樣的一個圈子中,而他本人自然也會有與之相稱的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