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電梯是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在電梯裏,每個人都會在意他人與自己的距離。當別人過於接近你時,你會感到很不舒服,想盡早離開,於是你選擇了往上看,這種向上看的行為就是你想盡快“逃離”這個狹小空間的心理表現。看著不停變換的數字能使我們感到電梯在移動,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在向“解放”前進,從而緩解焦急的心理。
認識到心理學上的“私人空間”的存在,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就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行為了,不要想當然的認為:要想讓一個人喜歡自己,就要學會與他親密無間,包括身體上的接觸,搭搭肩,勾勾背,胳膊挽著胳膊,隻要不是異性之間,都可以嚐試更近距離的接觸。
這種認識是極為錯誤的!
人都渴望親密,但人又都是愛距離的動物,距離是人際關係的自然屬性。有著親密關係的兩個朋友也毫不例外,成為好朋友,隻說明你們在某些方麵具有共同的目標、愛好或見解以及心靈的溝通,但並不能說明你們之間是毫無間隙,可以融為一體的。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說:“真正的友誼,是需要保持一定距離的。有距離,才會有尊重;有尊重,友誼才會天長地久。”
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其獨自的個性,事物的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共性是友誼的連接帶和潤滑劑,而個性和距離則是友誼相吸引並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好朋友之間,心靈是貼近的,但肉體是保持距離的。中國古老的箴言:“君子之交淡如水”,便飽含這一道理。
所以,與一個不太熟悉的人見麵,一定不能表現出過於親昵的舉動,比如靠近對方坐,與對方勾肩搭背等,別以為這是討人喜歡的舉動,實際上,你身邊的人也許正悄悄地感覺著不自在。根據刺蝟定律,有時“冷”一些,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反倒有好處。
其實,私人空間的大小並非一成不變,我們也會根據所處的場合或者麵對的對象做出心理調整,選擇更適當的私人空間。按照這種劃分,私人空間大致有這樣幾種:
1.私密型
這種私人空間的“氣泡”半徑最小,隻有15~45厘米。人們對於這個空間有著格外強烈的防護心理,就像對待自己的私有財產一樣。隻有在感情上與我們特別親近的人或者動物才會被允許進入這個空間,比如戀人、父母、配偶、孩子、密友、親戚和寵物等。
而與我們的身體間距小於15厘米的區域是絕對的私密空間,通常隻有在進行極為親密的身體接觸時才會允許別人靠近。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擁擠的地鐵中人們的表情都很凝重,因為被剝奪了私密空間。
2.交往型
我們在一些友好場合,比如朋友的宴會上,通常隻要求半徑大小為0.5~1米的私人空間。但是在跟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時,我們會跟他們保持更遠一些的距離,這時的“氣泡”半徑大小為1~3米。
3.公共型
如果場合中人數眾多,比如我們需要當著很多人的麵發言,這時會要求更大的“氣泡”半徑,比如3米以上,因為這樣的距離會讓我們不那麼緊張。適當暴露小缺點更受歡迎:
“這是最新款的保濕霜,能讓你的每個毛孔都會感到水汪汪的滋潤。”
“這是新出的曲奇餅,味道好而健康。”
“這是新型的電冰箱,內部空間大還省電。”
……
你發現沒有:這些推銷,全部都是“優點式”推銷。
這時候肯定就會有人說了:“推銷,不就是要盡力把自己的優點傳達給對方嗎?”
是這樣的,但不完全是。
全優點式的推銷,早已跟不上現在社會的發展了。
要不然,我問你:我要把一個商品說得隻有優點而沒有任何缺點,就這麼一個完美的商品,你會相信嗎?
當然不信。
但凡商場裏麵,被促銷人員說得天花亂墜完美無缺的商品,銷量基本都不是最好的,真正銷量好的東西,都是被人拿出缺點來談事兒的“這洗衣機省水,但價格高了點;這台電腦挺好看的,就是配置低了點兒”等等。
在被告知缺點的同時,顧客腦袋裏其實在做選擇:是向購買價格妥協,還是向每月的水費妥協?這就是缺點式銷售的優點:在告知缺點的同時,其實就是啟動了他心中的電子稱,反複比較優缺點,這種比較,就很容易讓他把這件商品當成了自己的購買對象,畢竟,一個人對某樣商品投入心思更多,選擇的幾率也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