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與主流人群零距離(1)(1 / 3)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中唱道:“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中唱道:“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不知道有多少正在職場中打拚的人,聽到這首歌會潸然淚下。每個人都會記得職場中那些感人的片段,比如初入職場時,別人真誠的幫助,一個溫暖的笑容。可是,我們會發現一種現象,瞬間的感動,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可是,長久的感恩卻很難做到。因為感恩是一種境界,如果能把感恩當做一種習慣,你就要不斷地去培養自己的感恩意識,隻有懂得長久感恩的人,才能在職場中獲得好人緣,這樣做不僅幫助了別人,而且還能收到真誠的回饋。學會感恩,更是一種智慧的處世哲學,在你感恩別人的同時,也學會了去幫助其他的人。這樣的良性循環,會使全社會受益。

有人說,福建人最能吃苦,林小明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很能吃苦的人。他的家鄉在福建莆田,那是一個貧窮的漁村。初來北京時,靠幾百元起家。現在的林小明已經是一家建材公司的股東了。在林小明看來,自己今天之所以能夠取得眼前這一切,不是光靠自己吃苦耐勞與鍥而不舍,主要還是靠遇到的貴人。

當年的他和同鄉一起來北京時,是到一個同鄉的公司做業務員,主要是把一些由竹子做成的腳手架,賣到北京的建築工地上。後來,他發現木材緊俏,就把這個商機告訴了自己的老板,老板也很支持他,就讓他去推銷木材。

林小明說,當年自己沒有啟動資金,全靠老鄉的支持,他的足跡踏遍了全國的二十多個省,後來在競爭中漸漸勝出,並積累了一些資金,再後來就順理成章地跨入了建材供應商的行列。

成為了建材供應商後,林小明說自己遇到了一位貴人。那個人告訴他,在北京某地,政府要舉辦一個招商會,因為政府想在那個地方建立一個裝飾建材市場,並且還有諸多優惠政策,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林小明聽了他的話,馬上聯係幾個同鄉前去招標並順利中標。於是,林小明就成了這個公司的股東之一,同時也在北京紮下了根。

林小明總是說,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感恩的結果。記得當年老板對自己的幫助,並且不斷地希望報答老板的知遇之恩。如果當初沒有貴人來相助,自己就不會有今天事業的發展。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比自己能力強、比自己能吃苦的人很多,但是能始終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並且時時刻刻希望有機會報答別人的人並不多。如果你期待好機會能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就要感恩自己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貴人。

林小明說:“如果子女能懂得感恩父母,那麼父母的心中就會充滿溫暖;如果員工能懂得感恩公司,那麼公司就會為他們提供更大的平台;如果公司的管理者能懂得感恩員工,那麼員工就會更有工作熱情..”林小明在感恩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可見,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有多麼重要。

感恩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覺悟。常懷感恩之心,知恩圖報,這樣的人在公司裏打拚時,一定會得到公司主流圈子的認同。畢竟,誰都喜歡與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在一起共事,誰都喜歡和有愛心的人在一起發展。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出自《三國誌》。劉備在臨終前,對他的兒子劉禪說,一定不要輕視小小的善行,因為善行不管有多小,它都能體現一個人的善心,而點滴的善心作用非常大,因為它會引發一個人不可思議的善行。

從佛教的眼光看,一個人的善行,就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折射。小小的善行積累得多了,一個人就會做出有益於社會的大善事。一個“小小”的善行,可以細微到一個招呼,一個微笑,甚至一個眼神。如果你懂得積累小小的善行,那麼你就會廣結善緣。

徐紅是天津人,畢業於某著名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徐紅畢業後,來到一個知名的國外汽車企業,她從一個小職員成長為區域經理。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徐紅在這家外企已經工作了八年,這八年中,她給自己總結的經驗就是為人一定要行善,因為行善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來講,是必不可少的寶貴品質。

正是因為徐紅出身平民,小時候吃過很多苦,也有過從公司的最底層打拚的經曆,所以,她能夠理解那些身心痛苦的人。當她成為高管之後,非常熱心公益事業。她說,自己雖然不能幫助所有困難的人,但是,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總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記得有一次,徐紅去參加一所希望小學的開學典禮,當她看到大山裏的孩子們,在寒冷的冬天竟然沒有鞋穿的時候,她很難過。於是,她捐獻出自己的全年獎金,不僅為孩子們買了鞋子和學習用品,還為孩子們訂購了一批護眼燈,極大地改善了山區孩子們的生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