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有付出才會有回報(3)(1 / 3)

總經理開玩笑地說:“你在公司需要你付出的時候,毫不猶豫地付出了你的全部努力,而且在付出的時候,不求任何回報,我幫你聯係工作,就是我應該給你的回報啊!”

金錢名利都說是身外之物,但是能夠將其真正置之度外的,沒有幾個人。麵對種種付出,有人渴望回報;有人付出後,得不到回報,後悔不已,並且開始不擇手段地去索要回報,這樣不能自拔的人大有人在。

作為一個普通員工,如果強行讓他放棄心中的“回報欲”,恐怕是一時很難做到,雖然一時可能做不到,但是應該知道,要有這樣一種境界:盡管暫時達不到,但是應該“心向往之”,不奢求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別人的回報。這樣從容、淡定的心態,才是正確的職場心態。

吃虧是一種財富

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曆中,大概都有過一種經曆,想起來總是讓自己很不爽,這種經曆就是“吃虧”。也許吃虧的當時並不會給心靈帶來多大的傷害,關鍵是記憶的反芻才是可怕的,因為每一次想起來,這種不愉快的記憶會在心靈的深處經常沉渣泛起,它會強化你的吃虧感受有多麼嚴重,這樣的感覺是心理的災難。

身在職場中,吃虧的事總是時有發生。如果隻是認為吃虧是一種損失的話,也是不全麵的。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麵性,吃虧也是人生的一種體驗,更是一種財富。如果你能夠用這樣的心態對待吃虧這種事,那麼你經曆得越多,積累的無形資產就會越豐厚。

占便宜的人,都因為太精明了,所以便宜占盡後,便沒有便宜可占。而吃虧的人,因為常常禮讓於人,所以常常後福深厚,福至心靈。吃虧真的很傻嗎?做事吃虧好像很傻,其實是賺了福德。退一步看眼前是輸了,最後勝利的卻是這位傻人,所以說肯吃虧的人有福!

任誌剛是一家食品公司的人事部經理,他對待員工就像家人一樣。有一次,工廠裏的一個農民工得了胃出血,病情危急,那一天正好是任誌剛在工廠值班,他馬上叫來救護車,把工人送到醫院治療。由於這個工人的家人不在身邊,在住院治療期間,任誌剛一有時間就去醫院探望,還讓母親給他包了餃子,親自送到床前。但是,工人治療痊愈之後卻辭職離開了,臨走的時候,任誌剛不僅送給他很多衣物,還借給他2000元做路費。可是,自從這個工人回家以後,別說還錢,就連個電話也沒給他打一個。很多人都替任誌剛鳴不平,認為那個工人簡直就是一個沒有良心的白眼狼。

可是,任誌剛卻不這樣認為,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如果沒有給他打電話,一定是因為他老家的那個地方通訊還很不便利。至於說那2000元是否能還給他,他更不放在心上。

他的理論是,自己在這個公司裏擔任人事經理,自己每個月的工資有6000多元,可是這個工人每月的工資隻有1800元,他的生活境況是可以想象的,所以這兩千元就算是送給他的路費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別人都說他是傻子,讓人給騙了,可他卻不以為然,整天笑嗬嗬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任誌剛的判斷非常正確。一年以後,他收到了一個來自四川的彙款和一封信,這封信就是那個工人寫的。他說,永遠也不能忘記自己的恩人,他就是用任誌剛借給他的2000元做本錢,在縣城裏販賣蔬菜,現在全家已經到了縣城,生活條件比原來好多了。得到了這個工人的消息之後,任誌剛的心裏非常高興,就像是自己的親人過上了好日子一樣。

在他的影響下,公司裏的很多職工的思想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家不再把吃虧當成一種失敗的記憶,而是把吃虧當成一種付出、一種善行來看待。現在公司裏,從上到下都保持著一種“吃虧是福”的精神,有了這種“吃虧是福”的思想影響,很多職工也從原來的斤斤計較變得樂觀開朗了。

後來,任誌剛在選拔人才的時候,除了重點考察一個人的品質、能力之外,始終用是否肯於“吃虧”這樣的尺子來衡量。如果一個人在平時的工作中斤斤計較、拈輕怕重,這樣的人基本上不會成為他重用的對象;如果一個人在平常的工作中肯於奉獻,常常主動加班、加點,在開拓市場時,自己受了很多委屈也不跟人講,這樣的員工就會在公司中得到重用。

任誌剛說,公司中如果肯於吃虧的員工多了,那是公司的福氣。這個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就是通過這樣的標準考察提拔上來的年輕人。他的資曆很低,來公司的時間不長,但是他很能吃苦,為了開拓市場,經常用自己的錢請顧客吃飯,但是從來不找領導報銷。任誌剛知道了這件事,就把這個年輕人的情況彙報給老板,老板聽了也非常感動。在年終的時候,給了這個年輕人10000元的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