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驚喜萬分,悄悄地對二哥說:“二哥,快,咱把那芭蕉花摘下來,拿回家給母親治病!”說罷,拔腿就朝芭蕉花跑去。二哥急忙上前攔住他說:“不行,那是天後聖母的花,凡人是不能動的!”郭沫若為母治病心切,沒聽二哥勸阻,翻過一米高的圍牆,向四處張望。他見園內無人,急忙把花摘下來,藏在衣服裏,氣喘籲籲地跑回家。
到家後,郭沫若手捧芭蕉花,連蹦帶跳地來到母親床前,高興地對母親說:“娘,芭蕉花找到了,快看!”
母親見郭沫若手捧一朵大黃芭蕉花,忙問:“孩子,你是從哪兒弄來的芭蕉花?”“是從天後宮摘來的。”郭沫若照實說來,二哥站在旁邊一聲沒吭。
郭沫若滿以為母親會誇他倆呢,可沒料到母親聽了非常生氣,怒斥道:“你倆都給我跪下!”兄弟倆二話不敢說,趕緊就跪下了。母親歎了口氣說:“娘生下你們這樣不懂事的孩子,竟敢偷摘天後聖母的花,娘倒不如病死好了!”
父親聽說後,怒氣衝衝地進了屋,把兄弟倆拉出去,責令他倆跪在祖宗靈位前,狠狠打了他倆一頓。郭沫若一邊挨打,一邊理直氣壯地辯解:“摘芭蕉花給母親治病有什麼不好?管它是誰的花,隻要治好母親的病就行!”他委屈地哭了。
郭沫若自幼孝敬母親,長大依然如此,就是在他晚年的時候,也常常懷念著已故的母親。
30年代,郭沫若受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再通令追捕,不得不遠離祖國,東渡日本,此時,他時常思念年邁的老母。1932年,母親病逝,他身在外鄉,無法為母送葬,深深地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在日本流亡期間,寫了很多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一些著名論文,用的是“杜衎”筆名,因母親姓杜,性格剛直,取筆名“杜衎”,為了永久紀念母親。
郭沫若在50歲那年,還撰文深情地回憶說:“我母親事實上是我真正的蒙師。”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於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
金善寶砍柴養家
金善寶是為培養和推廣中國優質小麥而奮鬥了一生的著名的小麥專家。他曾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南京市副市長。可他不願意呆在政府機關做官,他心係祖國大地,大地上有他幹不完的事業。他這種勤勞的工作作風是跟幼年時長年勞作在家鄉的土地上和父母對他的培養分不開的……
1895年7月2日,金善寶出生在浙江省會稽山麓的諸暨縣石峽口村。他的父親是個鄉間的秀才,在村中私塾裏任教,母親是個勞動婦女,在家裏種桑養蠶。
在父親的教育和母親的熏陶下,善寶成長為一個懂事的孩子。他很小就體貼父母的辛苦。幼年的善寶就懂得上山幫母親幹活。從勞動中他漸漸體會到,一衣一食,都來之不易。
到了上學的年齡,善寶進入父親任教的私塾,他讀書特別認真,在學堂裏成績總是最好的。
從學堂裏回來,善寶經常一放下書包就背著筐子上了山,他不是去玩耍,而是去幫助采桑的母親幹活。母親見了兒子,心疼地說:“善寶,你讀書辛苦,還是回家歇著去吧!”“我不辛苦,母親日夜勞作才辛苦呢!”善寶堅決不下山,要幫母親幹活。母親見善寶越來越知書達理,孝敬父母,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欣慰地笑了。
南方的天,有時一陰起來就是幾個月,山鄉的人,沒事都要到山裏去砍柴,晾幹,以備陰天時燒飯用。
善寶的父親教書很忙,沒有時間上山砍柴,一家人燒飯用柴的擔子就落在了善寶的身上。
善寶經常扛著一把斧頭,腰裏係一根繩子,帶幾塊幹糧,就進山砍柴去了。
用於燒火的樹木,不像桑園裏的樹長在半山坡,全在大山裏,每次進山都要走很遠很遠的路。
一天,太陽落山了,善寶還沒有回家,母親焦急地站在村口懸望。
過了好久,母親看見老遠的地方有一座小山似的柴火垛往村口這邊移動,垛下有一個小小的身影,正是善寶。母親急忙迎了上去,接過善寶身上沉重的柴火垛,嗔怪地說:“嚇死人哦,為什麼搞得這樣晚,明天不要去了!”
“不,還要去!”善寶執拗地說,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了,他背的不是一大捆柴火,而是一副生活的擔子!他認為自己真正地長大了!
第二天,從學堂裏回來,他又像以往一樣,係著繩索,扛著斧頭進山了。
這條蜿蜒曲折的小路,引導他走上了人生的旅途。沿著這條生活的小路,他走出了大山,走遍了全中國……
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
湯飛凡為父送飯
1981年5月11日,國際沙眼防治組織在巴黎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把一枚金質獎章授予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中國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可惜,湯飛凡早已不在人世了,沒有見到這枚獎章。
湯飛凡1897年出生在湖南省醴陵縣的一個偏僻的鄉鎮。他的父親是一位正直和善的農村知識分子,母親是一位賢惠、勤勞的家庭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