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大陽出來了,萬物蘇醒了。沐浴在陽光中,寒號鳥好不愜意,完全忘記了昨天夜裏被凍的痛苦,又快樂地歌唱起來。
有鳥兒勸它:“快壘窩吧!不然晚上又要發抖了。”
寒號鳥嘲笑說:“不會享受的家夥。”
寒冷的夜晚又來臨了,寒號鳥又重複著昨天晚上一樣的故事,就這樣重複了幾個晚上,大雪突然降臨,鳥兒們奇怪寒號鳥怎麼不發出叫聲了呢?太陽一出來,大家才發現,寒號鳥早已被凍死了。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今天你把事情推到明天,明天你又把事情推到後天,一而再,再而三,事情永遠沒個完。隻有那些善待今日的人,才會在“今天”奠定成大事的基石,同時孕育“明天”的希望。
人有兩種能力,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往往不是因為思維能力,而是因為行動能力。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人對行動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行動。遺憾的是,失敗者會等到事情不能再拖延時才去行動,而成功者人則以積極的姿態積極行動,後者才是具有實在意義的行動。
把今天應該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結果往往是明天也做不到,因為“明天再做”的想法已經深深根植於你的大腦。真正到了明天,你也許會想,反正還有“明天”呢。實際上,“明天的明天”還有許多新的事情要做。如此一來,窮人就會舊賬未清,又添新債。
有時候,同樣是行動,但由於行動態度、行動方式的不同,也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漢斯與邦德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幾年前,兩人看到本地人開始擺脫過去那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穿鞋戴帽都趨向商品化。於是兩人決定各自辦一家服裝廠。
漢斯說幹就幹,立即行動起來。沒用多長時間,就將產品推向了市場。而邦德則多了個心眼,他想先看看漢斯的服裝廠效益怎麼樣,因此沒有行動。
漢斯的服裝廠開辦不久,確實遇到了許多困難:市場打不開,產品滯銷,資金周轉不靈,工資不能按時發放,工人的積極性下降……見此情況,邦德心中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盲目行動,否則也會陷入困境。
但是,頑強的漢斯沒有在困難麵前倒下,他針對困難一一想出解決辦法。一年後,他的服裝廠終於渡過難關,利潤滾滾而來。
看到漢斯的腰包一天天鼓起來,邦德後悔莫及。於是,他也開辦了一家服裝廠,但已為時過晚。由於早辦了一年,漢斯贏得了眾多的客戶和廣闊的市場,而邦德的客戶卻寥寥無幾。幾年之後,漢斯的營銷網絡遍及美國各地,擁有數億資產,而邦德的服裝廠卻隻能為朋友的鞋廠進行加工,資產更是少得可憐。
這兩位朋友同時看到了機會,但漢斯馬上行動,占盡先機;邦德卻猶豫觀望,坐失良機,最後走上兩條不同的人生軌道。邦德的教訓告訴我們:如果你一直在想而不去做的話,根本成就不了任何事。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要使世界動,一定要自己先動。”一個成熟的人,就是一個不需別人提醒,也能夠自覺行動的人,而那些拖拖拉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注定隻能原地踏步,甚至被時代淘汰,被職場解雇。
有兩個學生,同時報考某教授的博士生,可是這位教授隻招一個學生,於是教授就給他們出了一道題目,兩個學生同時做完了題目。過程一樣精彩,結果也一樣正確,難分伯仲。教授思考了一下,選擇了其中一個。
另一個很不服氣地找教授問:“為什麼沒有選擇我?”教授指著題目開始做的時間說:“題目是我上周五下午布置的,他是上周五下午四點開始做的,而你是周一開始做的。我之所以選擇從周五下午四點開始的他,是因為我認為一個立刻開始行動的人更具有競爭力”。
不同的態度產生不同的結果。有許多人平庸一輩子,是因為他們一定要等到每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萬無一失之後才肯去做。當然,我們可以追求完美,但是人間的事情沒有一件絕對完美或接近完美,等到所有的條件都完美以後才去做,你就隻能永遠等下去了。
“立即行動”是獲取成功的秘訣之一。在此,我們可以使用“自我發動法”調動自己。自我發動法實際上就是一句自我激勵警句:“立即行動!”無論何時,當“立即行動”這個警句從你的下意識心理閃現到有意識心理時,你就應該立即行動。
許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由於這種習慣,他們可能出門誤車,上班遲到,或者更重要的——失去可能更好地改變他們整個生活進程的良機。
可以說,沒有別的什麼習慣比拖延更為有害,也沒有別的什麼習慣比拖延更能使人懈怠,更能減弱人們做事的能力。
所以,人應該極力避免養成拖延的惡習,當受到拖延引誘的時候,要振作精神去做,絕不要去挑最容易的,而要去做最艱難的,並且堅持下去。這樣,你自然就會克服拖延的惡習。
拖延往往是最可怕的敵人,它是時間的竊賊,它還會損壞人的品格,敗壞好的機會,掠奪人的自由,使人成為它的奴隸。要醫治拖延的惡習,唯一的方法就是立即去做自己的工作。要知道,多拖延一分,工作就難做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