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木秀風摧,行高眾非——做人不能太張揚(1)(1 / 3)

有些人看起來很“聰明”,涉世未久便小有成就,於是便沾沾自喜起來,到處跟人吹噓,大有地球離了他就不會轉的架勢。殊不知“木秀於林風必推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一旦你流露出得意的神色,必然遭到眾人的疑點,從而導致剛剛萌牙的事業很快陷入失敗的沼澤。古代有“功高蓋主”的說法,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中如果你的能力比你的領導還高,必然引起領導的不滿,想方設法將你打壓下去才肯罷休。所以,越是有本事的人,往往處世就越低調,他們善於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隱藏起來,等到關鍵的時候才拿出來一展身手,一鶴衝天,這才是大智慧。

1.功高蓋主是愚蠢的行為

縱觀古今曆史,有不少功高蓋主的人。這些人首先是一些聰明人,因為能成就如此功業,笨蛋、傻瓜是做不到的。但與同時,這些人也是愚蠢的,蠢就蠢在他們張揚,不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

對於許多聰明人來說,人生的最大害處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業,就難免要居功自傲,而這樣做的下場往往比無所作為的人更慘。所以,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知道居功之害。因此做人要注意,不論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絕對不可以功高蓋主,否則輕則招致他人怒恨,重則惹來殺身之禍。

自古以來,如果能與別人共同擁有完善名節,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別人的加害。事實證明,隻有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善於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於未然。否則,一味的自以為是,把榮譽都攬在自己懷裏,必然招致眾人的嫉恨,引來殺身之禍。

漢代時晁錯自認為其才智超過文帝,更是遠遠在朝廷諸大臣之上,並且暗示自己是五帝時期的佐命大臣,想讓文帝把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全部委托給自己。這正是功高蓋主的表現。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權重的李德裕,心裏忌憚,很不平衡,以至頭發被汗水浸濕了,這與漢大將軍霍光為漢宣帝護衛車乘,而宣帝嚴憚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麼區別?功勞高了,人主震懾,這樣的功臣當然會有自我矜傲的表現,因此也就離禍患不遠了。

韓信可謂功高蓋世,但因為其聲名顯赫位高蓋主,最終也下場可悲。秦末韓信從項梁、項羽起義,為郎中。其獻策屢不被采用,投奔劉邦,被蕭何薦為大將。楚漢戰爭時,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奇兵占領關中。後來,劉邦與項羽相持於滎陽、成皋間,韓信被委為左丞相,領兵破魏、代,平定趙、齊,被封為齊王。後與劉邦會師於垓下,擊滅項羽。漢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後來,又有人告韓信參與叛亂,欲起兵長安,被呂後誘殺於未央宮。

從韓信之死來看,功臣的後路極難自保。聯想到這種功高蓋主的功臣,如果再有什麼居功自傲的表現,恐怕就得不到安寧了,弄不好就會招來災禍。

如何使自己避免功高蓋主以求自保呢?有人總結出如下幾條:

(1)要守法

從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在《史記·循吏列傳》中,司馬遷所說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規、忠實執行命令、能知時務識大體的臣子。後世人以為,隻有慈有仁惠、和善愉快,以仁義為準則的官吏,才稱得上“循吏”,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應該是遵守法令,嚴格地約束自己,這才是循吏的作為。

(2)不參與

不參與,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自己所執掌的權力中去加以實現。《論語》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點也不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潔的舉動,似乎可得一時之利,但最終為人們所厭惡,他的功勞再多、再大也終會抵消。

(3)不長久

古人雲:“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終。”如果身居高位,應當一天應比一天更謹慎,這如同行走在危險的高崖之上,爬得越高摔下來死得越慘。但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終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權力越高,懷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4)不勝任

古人雲:“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栗栗危懼,若將殞於深淵。”即身居高位所麵臨的危險驚心動魄,就像以腐朽的韁駕馭著六匹烈馬,萬分危懼,所以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時時謙讓,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終。

(5)不重兵

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夠主動交出兵權,威脅就減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軍,就是對君主的以求自保的意思。

(6)多請教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作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所以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動向他請教,探聽他的意見,這樣在辦事時就有所憑借,既能保全自己,又顯示了你的謙虛。

2.功成身退,見好就收

俗話說:“君子好名,小人貪利”,人一旦為名利驅使,往往身不由己,隻知進,不知退。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不懂得功成身退,見好便收,無疑是臨淵縱馬,非把自己摔個粉身碎骨不可。

縱觀中國曆史,那些身居高位,都不知激流勇退,結果不得善終的例子實在是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