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提前的決戰(3)(1 / 3)

“稟告主公,南路董卓大軍先鋒龐德部隊距離襄陽已經不足百裏,北路距離襄陽僅有一百五十裏。”

荊州治府襄陽的官廳上,派出去打探消息的斥侯滿身塵土的向劉表稟報,而劉表臉色蒼白,癱坐在主位上渾身抖,分列兩麵的荊州文武百官臉色也比他好不了多少,表情複雜,各想各的心事,就是沒有人話。

過了良久,那斥侯的腿都跪麻了,劉表才想起揮手讓他下去休息,那斥侯走後,劉表顫聲道:“諸公,董賊大軍推進神,我軍連戰連敗,短短十餘日便兵臨城下,如今襄陽城危在旦夕,諸公可有破敵良策?”

荊州文武麵麵相覦,具都張口結舌,無言可對,惟有忠心耿耿的老將王威出列道:“主公休慌,末將願領三千軍馬出城交敗,先殺敗董賊的先鋒部隊,挫敗董賊的銳氣,再從長計議不遲。”

劉表大喜,就象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樣,連聲道:“好,好,就依卿言,就依卿言。”王威朝劉表鄭重一抱拳,轉身正要去點起兵馬,馬良叫住他,“王將軍,且住。”

王威回頭,馬良上前幾步拉住他的手,低聲道:“王將軍,董賊先鋒龐德乃是西涼名將,有萬夫莫當之勇,你出城與他交戰,千萬要心,無論勝敗與否,都一定要回來,我軍下一步的守城戰中,少不了你這樣老成持重的老將。”

王威點頭,“多謝軍師關心,末將一定會心的。”言罷,王威大步出廳,馬良看著他的背影,隱隱有這麼一個感覺,這也許是自己最後一次看到王威了。

王威走後,大廳中又變得墳墓一般沉靜,以蒯良、蒯越為的荊州士林都在心中琢磨黃承彥親筆寫的那篇檄文,董卓在檄文中暗示的信號,蒯良、蒯越等人當然明白,要麼順著董卓的意思假話保命,要麼真話掉腦袋,如果換成平時,這些士林肯定把董卓的話當放屁,壓根不去理會,可現在董卓兵臨城下,蒯良、蒯越再恨董卓,也得考慮自己的身家性命了。不知不覺間,荊州對董卓軍萬眾一心的痛恨與抵製已經出現了裂痕。

轉眼三個時辰已經過去了,在這三個時辰中,荊州官廳中沒有一個人話,都在等待王威的消息,可他們等來的卻是敗兵帶來的噩耗,王威與龐德交戰不到十個回合,便被龐德斬於馬下,三千荊州軍全軍覆沒,或死或降,僅有十餘名敗兵逃回襄陽。

聽到這消息,劉表雙眼翻白險些暈去,徹底癱軟在坐席之上,花白的胡須不住被喘息時出的粗氣吹動,仆人忙把他扶起,替他揉胸順氣。荊州官員階層中重文輕武,武將本就稀少,王威又死,無異於雪上加霜。

“你們句話啊,那怕放個屁也好啊。”劉表話中已經帶上了哀求的聲音,“平時你們下筆千言,文采風流,下沒幾個你們看得上眼的,真正到了緊要關頭,你們怎麼都啞巴了?怎麼抵擋董賊,你們拿出個主意來啊。”

還是一片寂靜,又過了很長時間,文官一列最末的一員吏出列,對劉表抱拳道:“主公,歆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眾人看去,卻是荊州吏監冶謁者華歆,華歆官位雖,很多人卻都知道他的底細,因為他當年曾經在洛陽為官,真正的董老大控製了朝廷後,華歆因為不滿董老大的殘暴,掛官而逃到了淮南,袁術稱帝時,華歆又再一次掛官而逃,這次逃到了荊州求官,因為他有兩次跳槽經驗,劉表對他極不信任,隻給了華歆一個負責監察舉報官員德行的有職無權的官位,負責檢查官員紀律的華歆為官清廉,做官盡職盡力,自然不可能高升,也沒什麼人緣,但華歆對董老大的痛恨程度,無疑是荊州官場中屈一指的。

劉表當然也知道華歆對董老大的態度,大喜道:“華先生,有話請講。”

“自三皇五帝以來,曆經商湯周武,秦皇漢武,也曾有七國之亂,王莽亂政,人君者,始終是有德者居之……。”華歆照例先一通大道理,聽得眾人直打瞌睡,劉表急得抓耳撓腮,華歆卻忽然話風一轉,“如今漢室衰微,群豪並起,民不聊生,漢室破敗,隻在旦夕。而董太師上蒙賜神種,下得官紳民望,手握四州之地,麾下雄兵百萬,猛將如雲,即降九錫,也不足謝董太師之恩德,主公應順意應民心,即刻開城投降,上可保主公一家老性命,下可保荊州百萬百姓,上善大也。”

華歆還沒完,劉表已經氣得血壓生高,指著華歆全身顫抖,而荊州各將已經手按劍柄,隻等劉表一聲令下,便上去把華歆剁成肉泥。這時,平時罵董老大罵得最凶的蒯良出列奏道:“主公,華子魚之言雖激,但老成謀國,實乃忠言逆耳,主公即使不用,也不可因忠言而罰忠臣。”

蒯良的弟弟蒯越也不客氣,出列道:“主公,子魚之言句句在理,主公切不可怪他。”蒯家兩兄弟打的是同一個算盤,既然華歆敢在官廳勸劉表投降,那華歆十有**與董卓有勾結,現在保華歆,就是支持董卓,將來城破之時,他們也可以大言不慚的自己是董卓軍內應。而剛才勸降的話是華歆的,他們蒯家兄弟可沒要劉表投降,劉表無論殺不殺華歆,都與他們蒯家兄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