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選擇(1 / 3)

長安的糧倉設在長安城中西部,占地達兩千餘畝,儲藏的糧食不僅是城中長安近十萬商業工業人口的保障,更是董卓軍冀州和幽州兩大軍團的命根子,由五千餘名董卓軍士兵保護,歸屬掌糧官統率,以前的長安掌糧官是司馬朗兼管,但董老大的三弟董曼代替康鵬掌管後方期間,就把擅長拍馬屁的華歆提了上來,由他暫時管理糧倉,幸虧華歆雖然在人品上有所欠缺,但是政務能力也非常出色,利用代管的那段時間,以平價或低價收購雍並涼三州民間連年豐收而價格大貶的糧食,再利用董卓軍手中空閑的運輸資源和通商特權倒賣至塞外以南蠻等地,換來大量的馬匹、牛羊、獸皮、金砂和藥材等商品,再倒賣至富得流油的雍並涼三州賺取巨額差價,再用差價購買糧食,既保證了前方的糧食所需,又抬高了三州糧價,讓三州農戶不因糧價大跌而利益受損,當康鵬返回長安城時,長安的糧倉在經曆了一場大規模戰役之後,存糧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稍有增加,並且還讓董卓軍從中賺了一筆不的差價,增加了董卓軍的收入。

不過,華歆這麼做表麵看對董卓軍有很大好處,很多對華歆抱有好感的人卻為華歆捏了一把汗,因為大漢律條明文規定,與塞外和南蠻等地大規模通商必須上報朝廷,經朝廷允許才能執行,而且華歆賣出去的大都是高產糧食,很可能被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利用,給董卓軍造成威脅。誰知道康鵬回來後,不僅沒有斥責處罰華歆,反而直接把華歆扶正,讓他正式管理糧倉,讓很多人等著華歆笑話的人大跌眼鏡。其實,康鵬當初不許出售高產糧食給遊牧民族,是因為董卓軍必須要保障糧食供應和留種之用,無法放任糧食外銷,現在糧食緊缺的問題已經完全解決,康鵬自己還想對遊牧民族出售糧食,隻是一直忙於軍事,暫時無暇顧及而已。至於糧種外泄的問題——對一個帝國來,農耕民族可比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好管理得多,康鵬還巴不得那些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轉化為農耕民族,而且在那個時代,其他民族都還沒有掌握糧種雜交進化的原理,肯定會受種子退化的困擾,康鵬還可以利用這點間接控製尚無法顧及的塞外和南方。

當蔡文姬、蔡邕、陳宮和法正等人殺氣騰騰的趕到長安糧倉時,長安糧倉已經按華歆的命令全部戒嚴,五千多糧倉士兵全副武裝守在糧倉四周,不許任何人出入,而且華歆此刻還不在糧倉裏,糧倉守衛全部由董卓軍老將徐榮長子徐弦負責,見蔡文姬等人趕來,軍中地位僅為牙將的徐弦並不打開糧倉營門迎接,而是在寨門後大喝道:“來人全部退後,糧倉已經甲等戒嚴,沒有掌糧官的親筆手令,任何人不得出入!”

蔡文姬聞言大怒,她不知道這員年輕將領就是丈夫頗為信任的老將徐榮之子——不信任也不回把長安的東大門一直交給徐榮看守,更不會把徐榮的兒子安排在糧倉這軍中頭號肥差上。蔡文姬隻是看服色判斷徐弦是一名低級將領,不由大雌威道:“本妃是你們的主母,本妃懷裏的孩子就是你們的少主,快開營門,快找華歆來叩見本妃。”陳宮和法正等董卓軍老人也紛紛呼喝,要徐弦立即開門叩見蔡文姬。

“軍法在上,這裏沒有王妃和少主,也沒有上下級,這裏隻有軍法。”徐弦麵無懼色,大聲回答道:“王妃與諸位大人可以查看軍法戒嚴令第二條,糧倉與軍械庫甲等戒嚴,守衛將領除見大王鈞旨或庫官親筆手令,否則一律不許放人進入倉庫,違令者,以謀反論處!格殺勿論!”到這裏,徐弦一揮手,身後的守衛糧倉的董卓軍士兵蜂擁上前,將手中弓弩等武器瞄準蔡文姬和陳宮等人。

陳宮和法正還好些,蔡文姬和蔡邕那見過這樣真正殺氣騰騰的陣勢,馬上嚇得下意識的退後幾步,躲到侍衛身後,蔡文姬顫聲問蔡邕道:“父親,現在怎麼辦?”蔡邕那能回答,倒是陳宮建議道:“王妃,請火調動軍隊到這裏,直接控製糧倉,否則我們反倒華歆這狗賊間接控製了。”蔡邕連忙附和,勸蔡文姬采納陳宮的建議。

蔡文姬輕拍著懷中的董鵬沉吟片刻,自丈夫遇刺以來第一次沒有聽父親的話,而是又向糧倉中的徐弦問道:“既然有軍法規定,那本妃就不進糧倉了,華歆在那裏?他總該來回答本妃的問話吧?”聽到蔡文姬的話,陳宮和蔡邕的頭‘轟’的一聲就暈了,蔡邕急忙道:“女兒,你這是怎麼了?為什麼不采納**師的建議?”

“軍隊是大王的命根子,軍隊不能亂,更不能自相殘殺。”蔡文姬低聲回答了一句,蔡邕和陳宮兩人大急,他們要的就是董卓軍內亂,沒想到一心想讓兒子繼承嫡位的蔡文姬居然到現在突然為丈夫的大業著想,這可大大打亂了複辟黨的陣腳。

蔡邕和陳宮正想再設法讓蔡文姬聽從他們的吩咐的時候,後麵突然有人叫道:“華大人回來了。”眾人扭頭看去,果然看到華歆正抱著一大堆公文在少許士兵的簇擁下匆匆趕來,這會不用蔡邕等人的指點,從到大就沒受過氣的蔡文姬馬上大雷霆道:“華歆,你去幹什麼了?為什麼不來迎接本妃?”

“回稟王妃,人去軍隊工房了。”華歆屁顛屁顛的跑過來,必恭必敬的施禮道:“前方的腳張弓消耗巨大,長安的庫存已經不多,人去安排工匠加緊生產去了,可長安城戒嚴,無法往城中運煤,工房中存煤也不多,人又去調集征借長安城中其他工房的存煤,維持軍中工房生產;還有秋收在即,我軍的庫房已經不夠儲藏新糧,人又去勘察新的存糧地點,安排從民間租借土地搭建新的倉庫,未雨綢繆總是好的;還有戰馬過冬的馬料,現在也得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