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滿城盡是考研人(1 / 1)

越是喧囂的日子,越需要一批能夠躲進小樓成一統的人,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誘惑。這些人的名字應該是——研究生。

今天,每個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都要麵臨很多情況。選擇多了,困惑也多。站在人生事業的起點上,除了前麵提到的出國留學、直接就業外,還有一種選擇就是考研。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人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大腦,學習掌握更多的新知識,更好地為自己的工作服務,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讀書要有目的,這個目的,就是要為職業服務。這就好比你駕駛一輛名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隻有找到離目的地最近的出口,你才能順利抵達終點,否則將會南轅北轍。

死讀書,讀死書,這是要不得的。學位不應該隻是一張帶有鋼印被官方承認的彩紙,而應是擁有某種職業技能的象征。

在中國,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以及應試教育的束縛,很多同學都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循規蹈矩地走過自己的求學征程。即使麵對是否要考研這個問題時,有些人是出於學習的慣性,自然地選擇了考研,還有更大一部分人是因為要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或者是要回避當前的就業壓力。可是,考研真的能回避就業壓力嗎?如果能,那考研又究竟是不是唯一的或者最好的途徑?拿個碩士學位就一定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嗎?在用人單位的心目中,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間是不是真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對於考上研究生的人來說,如何才能讓自己比本科生不隻是多擁有一張文憑?

受從眾心理的支配,我們總覺得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對的或是好的,因此,在當今的大學校園裏,“考研”可以算得上是最流行的詞語了。每年寒暑假期間,各大高校的宣傳欄裏都會密密麻麻地貼滿各類、各層次的考研培訓廣告,很多同學抱著“碰運氣,回避當前就業壓力,學曆高總比學曆低好,不考研就表示不積極進取”等各異的心態,匆匆地走入考研大軍中,而國家的教育界人士似乎也了解到了學生們日益高漲的考研熱情,於是幾乎每年以30%的速度擴招,就這樣以往代表學術精英的高學曆人才成批量地生產出來。請看如下新聞報道:

新聞一:2月10日上午,南京市殯葬行業在該市文化藝術中心設攤招聘殯儀引導員等,23個崗位引來300多名應聘者投遞簡曆,其中大多是大專、本科學曆,還有五六個研究生也在其中。招聘負責人針對此現象分析說,吸引因素是該行業特殊性導致的高福利和穩定性。據介紹,此次招聘為聘用合同工,一經錄用都將簽訂合同,辦理相關保險,底薪為1000~1200元,其餘按照崗位性質和工作量提成。另一方麵,招聘負責人也表示,對於人們長期持有的世俗觀念能如此快速地發生轉變頗為費解。

真的是人們已經完全轉變了世俗觀念才使得殯葬業如此受高才生的歡迎嗎?我想並不盡然。盡管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已有所轉變,但我想吸引眾多本科生、研究生來應聘殯葬工作的原因是該職業的穩定性和高福利。眾所周知,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環境之嚴峻、競爭之慘烈,空前絕後,以致於就業者的自身預期和社會對他們的估價一降再降。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首先得滿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求,才能進一步追求社交、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為了生存,隻能犧牲其他一切。因此,本科生、研究生競聘殯葬崗位,並非世俗觀念有了多大轉變,而更多是迫不得已的就業選擇。

很多人在考研之前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僅僅是因為看到了周圍的人都要考研而決定自己也要考研,至於自己考研的必要性、現實性和考研的目的卻從沒有深入的思考過。請試想一下,如果一艘輪船即將起航,但不知將駛向何處,那麼這次旅程怎能不充滿凶險?而你的人生航船在學海中起航,卻未思考過生命之舟停泊何處,那你怎能不經曆更多的風吹雨打和險灘暗礁?

高考報誌願時,大家的人生理想、理性和誌趣可能還都不十分確定,至於將來的職業出路設想就更加遙遠了,因此可能隻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所選專業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但是到了大學畢業時期就不一樣了,你的人生觀、價值觀已基本形成,對事業的發展有了憧憬,對待所學專業也有了理性的認識,這時你就一定要仔細想清楚考研的目的以及將來的研究方向。如果你回答的不那麼自信,甚至有些動搖,那麼你就要重新思考你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