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

一位大學生,因做實驗的緣故,有時很晚才能回家。一天晚上,又累又餓的他決定走捷徑回家。

當他走到一座公園時,四周已沒了人影,風吹樹叢發出沙沙的聲音,讓他感到絲絲的恐懼,往身後一看,還好,不遠處有一沿此路而來的行人。但他轉念又想,這會不會是強盜?不知怎地,腳步不由自主地加快起來。走了一段路,回頭一看,那人也緊緊地跟在身後。

他開始緊張起來,仔細再往後一看,來人是身材魁梧的大漢,戴著很低的鴨舌帽,幾乎遮住了麵孔,看來一定是碰上強盜了!雖然身上隻有200元錢,但它對一個窮學生來說,卻像命根子一樣。

前麵的路更陰暗。此時他靈機一動,停了下來,轉身朝大漢走去,裝出一副可憐相,伸出雙手對大漢說:“行行好吧,給我幾角錢或給我一點吃的吧,我已經三天沒吃一頓飽飯了。”

大漢先是一愣,看到大學生一身陳舊的衣裝,困倦饑餓的可憐相,隨即懊悔起來:“本想弄點外財,沒想到跟上你這窮小子。”

他摸出幾角錢扔給大學生說:“快滾吧!枉我跟你這一程,你這可憐蟲!”大學生連連稱謝而去。

憑第一印象來判斷和對待一個人,似乎是很多人的一種習慣。但是憑第一印象往往看到的隻是外表,很容易被假象所迷惑。

鵝卵石、小碎石和沙子

一天,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罐子,然後又從桌子下麵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裏的鵝卵石。教授把石塊放完後問他的學生:“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

“是!”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真的嗎?”教授笑著問。然後再從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搖一搖,再加一些,再問學生:“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

這回他的學生不敢回答得太快:“也許沒滿。”

“很好!”教授說完後,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裏。倒完後,他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你們再告訴我,這個罐子是滿的嗎?”

“沒有滿。”全班同學這下學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說。

“好極了!”教授又從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進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罐子。當這些事都做完之後,教授正色地問班上的同學:

“你們從上麵這些事情中學到了什麼重要的道理?”一位學生回答說:“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滿,如果要擠一下的話,還是可以多做些事的,這門課講的是時間管理。”

教授聽到這樣的回答後,點了點頭,微笑道:“答案不錯,但並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重要信息。”

說到這裏,這位教授故意停頓了一下,用眼睛向全班同學掃了一遍說:“我想告訴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裏去,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把它們再放進去了。”

每一天我們都在忙,每一天我們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很重要,每一天我們都不斷地往罐子裏灌進小碎石或沙子,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才是自己生命中的鵝卵石?

最後一課

一位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去漫遊世界,十年間,他們遊曆了很多的國家,拜訪了無數的學者,現在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滿腹經綸。

進城之前,老師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對學生說:“十年遊曆,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弟子們圍著老師坐了下來。老師問:“現在我們坐在什麼地方?”弟子們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裏。”老師又問:“曠野裏長著什麼?”弟子們說:“曠野裏長滿雜草。”

老師說:“對。曠野裏長滿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老師,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隻要有鏟子就夠了。”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一種辦法。”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可以除掉所有的雜草。”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除根,隻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等弟子們都講完了,老師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裏了,你們回去後,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後再來相聚。”

一年後,弟子們都來了,他們按照各自的方法都沒能夠除去雜草。原來相聚的地方卻已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著穀子地坐下,等待老師的到來。

可是,老師始終沒有出現。數年後,老師去世,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在書的最後補了一章:要想除掉曠野裏的雜草,方法隻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麵種上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