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我們所說的話

有一天一個人來找穆罕默德,傾吐他的悲傷和挫折,他因為憤怒地和朋友爭論而深感自責,他對自己脫口而出的出言不遜感到很不安,問先知要怎麼做才能彌補自己的過錯。

穆罕默德要這個人繞著小鎮走一圈,在家家戶戶門前的台階上放羽毛,他叫這個人晚上把羽毛放上去,第二天早上再去一一收回來,然後把結果告訴他。

第二天這個人滿臉愁容地來找穆罕默德。“穆罕默德,”他哭喪著臉說,“昨天晚上我照你所說的話去放羽毛,可是當今天早上我回收羽毛的時候,卻連一根都找不到了。”

“你所說的話也是如此,”穆罕默德解釋,“一出口它們就飛了,再也收不回來了。”

說一些好聽的話,取代原本惡意的批評或負麵的字眼也許能夠彌補傷害;然而,更聰明的做法是,隨時留意我們所說的話,因為它們可能比我們想像中更具力量。

未經思考就脫口而出的話,會成為我們與人交往道路上的絆腳石。

釘一個釘子在籬笆上

有一個男孩脾氣很壞,勸也勸不過來,於是爸爸就決定啟發他一下。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要他每次想要發脾氣時,就釘一個釘子在後院的木頭籬笆上。

第一天,男孩釘了30多個釘子,代表他有30多次想發脾氣。慢慢他釘的釘子減少了。也許是因為釘釘子會消耗掉一些怒氣吧。

終有一天,他每天已經不想發脾氣了,他就告訴爸爸,我的脾氣已經變好了,不想再釘釘子了。

爸爸又交給他一個工作:如果這一天你覺得自己的脾氣還不錯,你就拔掉一個釘子。

拔釘子比釘釘子辛苦,過了好多天,男孩清除了所有的釘子。

“孩子,你做得很好,但看看這個木籬笆,它卻留下了很多釘孔呢。發脾氣就是這個樣子,總會有一些疤痕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來。”

我們無須做到絕對不發脾氣,而是要做到別亂發脾氣,別像機關槍亂射一般傷及無辜。

列隊飛行

IBM 的創始人華特生的兒子小華特生,常常給員工講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酷愛自然的人每年十月間都要去看野鴨南飛的景觀。有一年,他大發慈悲之心,帶了一大袋飼料,到那裏的池塘邊去喂鴨了。沒有多久,有些野鴨不再費事大老遠地向南飛,就在他喂食的池塘裏過冬。後來這些鴨子越來越少飛了,三四年之後,它們變得又肥又懶,根本就飛不起來。

講完這個故事,小華特生說:人可以很容易地馴服野鴨,但要把馴服的鴨子再變成野鴨子就很困難了。小華特生進一步說明:“馴服了的野鴨子就哪兒也去不成了。”

小華特生把這個故事在IBM 翻來覆去地說,他希望員工能領會逸出常軌的人也會有特殊的價值,在以保守和整齊劃一出名的IBM,亦能有雅量容納桀驁不馴的好漢,才能成大事。

然而有一次,小華特生講完野鴨的故事,一個員工忍不住告訴小華特生:“就連野鴨子也是列隊飛行呢。”這句話很快就變成野鴨故事的一部分,因為他道出更深一層的意思:即便是“野鴨子”也要有一定的約束與認同感,即朝著同一個方向走。

一個人可以適當保持自己的個性和享受一定自由的空間,但是,不能忽視必要的約束和紀律。

一條罕見的大鱸魚

佛拉11歲時,一有機會就到湖中小島上那小木屋旁釣魚。

一天,他跟父親在薄暮時去垂釣,他在魚鉤上掛上魚餌,用卷軸釣魚竿放釣。

魚餌劃破水麵,在夕陽照射下,水麵泛起一圈圈漣漪;隨著月亮在湖麵升起,漣漪化作銀光粼粼。

魚竿彎折成弧形時,佛拉知道一定是有大家夥上鉤了。他父親投以讚賞的目光,看著兒子戲弄那條魚。

終於,佛拉小心翼翼地把那條精疲力竭的魚拖出水麵。那是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

趁著月色,父子倆望著那條煞是神氣漂亮的大魚。它的腮不斷張合。父親看看手表,是晚上10點——離釣鱸魚季節的時間還有兩小時。

“孩子,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他說。“為什麼?”佛拉很不情願地大嚷起來。“還會有別的魚的。”父親說。

“但不會有這麼大。”佛拉又嚷道。他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沒有漁舟,也沒有釣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