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蟬】金字塔騙局(Pyramidscheme),也被稱為層壓式推銷或者層壓式傳銷,它的基本理念是:讓兩個或多個人向您捐錢,但您什麼也不用給他們,隻需以祝福他們能夠成為富人作為交換——隻要他們能夠說服兩個或多個人向他們捐錢。金字塔騙局最常見的化身是連鎖信。
何謂“金字塔騙局”呢?說穿了就是以根本不可能支付的高利息作誘餌,進行金融詐騙。
金字塔騙局其運作規則是用後一批投資者存入的資金,支付給前一批投資者作為投資的利潤,以此循環往複。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投資公司”必須不斷提高利潤水平。當參加者人數達到飽和點,不再增加時,整個“計劃”就土崩瓦解了。
1997年阿爾巴尼亞高息集資“金字塔”
自詡地處“亞歐戰略要衝”的阿爾巴尼亞,在霍查統治時期在全國修建了大約200萬個碉堡。人們經常懷疑對於這個僅有300萬人口的最貧困的歐洲小國來說,修這麼多鋼筋混凝土的碉堡有什麼意義。不過這一些疑問在1997年終於煙銷雲散了。這一年初,曆時5年的阿爾巴尼亞高息集資“金字塔”終於坍塌了,幾乎失去一生積蓄的投資者,由最初的示威遊行發展到衝擊政府機關和執政黨辦公大樓,搶劫商場,燒毀銀行,其間發生多起流血事件。危機的深化,使那些原本無用的碉堡很快就派上了用場——一些城市的示威者在搶奪了大量槍支之後,就以堅固的碉堡為依托,準備鬧個天翻地覆,整個國家瀕臨崩潰。
在阿爾巴尼亞,這些騙子承諾給投資者支付的月息高達20%—30%,這對於平均月薪65美元的阿爾巴尼亞人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一些人甚至把土地和房子賣掉進行投資。結果在5年的時間裏,70%的家庭將相當於阿爾巴尼亞一年國民生產總值30%的10億美元投入到了這個無底洞中。
然而這種壯觀的“金字塔”卻注定隻能成為埋葬死者的墳墓。這種投資方式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注定要崩潰,因為可以吸收到的存款畢竟是有限的,一旦經濟中的“新鮮血液”耗盡了,這個“吸血鬼”的末日也就來臨。盡管阿爾巴尼亞的騙子們堅持了五年,但是他們20%—30%的誘餌還是比較“保守”的,在幾年前,他們的俄羅斯同行比他們膽子就要大的多得多。
1994年MMM的投資基金
1994年初,俄羅斯居民馬夫羅季三兄弟宣布組建一個名為MMM的投資基金,聲稱其目標是將之建成全俄最大的投資基金。該公司向公眾保證,隻要向MMM投資100美元,就可在半年內收回500美元,此外,還有高達400%的年終回報率!在這樣的號召下,全俄共有約1500萬人購買了MMM公司的股票,由於大量股東的加入,MMM投資基金的股價由最初的每股約1美元飛漲到54美元。
MMM集資是另一種典型的金字塔式投資欺詐事件。其運作程序是:公司發起人擬訂籌資方案後,致力於誘惑投資者參股,當資金積累達到一定量後,開始用這些資金向投資者提供回報,如此循環往複不已。隻要所籌的股金達到一定規模而且能循環不斷,就以應付日常的兌付與年終分紅。但是,一旦投資者的信心發生動搖,停止投資、拋售股票或要求兌付,金字塔就會倒塌,那些較晚參與投資的股東將血本無歸,成為欺詐的犧牲品。
與在阿爾巴尼亞發生的不同,俄羅斯的MMM並不是因為油枯燈盡,而是中途夭折式的“意外死亡”。如果不是俄羅斯聯邦政府擔心類似MMM基金的發展會對俄羅斯的商業銀行構成衝擊,影響儲蓄率,MMM本來還會“挺”得更長一些。1994年7月22日,俄政府突然公開聲明對MMM的高額回報率表示懷疑。這個消息幾乎立刻就導致了這座駭人聽聞的“冰山”最終在1周內的“融化”。
MMM公司的騙局很容易讓人們想起當年發生在中國的“沈太福長城機電科技產業公司非法集資詐騙案”之類的金融詐騙。這類案件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可謂是屢見不鮮:從重慶一個僅有兩年文化的農婦集資幾百萬;福建南翔的一個退休女工集資幾千萬;大連的一個普通中學教師集資了幾個億;到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廣東省恩平市支行原行長侯春幸高息攬儲、違規放貸給國家造成了36億元人民幣損失,可謂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2009年麥道夫欺詐案
2008年,美國華爾街傳奇人物、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前董事會主席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Madoff)12月11日因涉嫌證券欺詐遭警方逮捕。檢察人員指控他通過操縱一隻對衝基金給投資者損失大約至少500億美元。
麥道夫:前納斯達克主席,他一直是被當做華爾街的基礎組成部分來看待的。他還擔任著美國證監會的顧問職務。
麥道夫早就因為其成為金融市場的作勢交易的先驅者而聞名
1990年代,麥道夫借用自己作為成功的股票上市經紀人的身份成立了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麥道夫通過自己的社會網絡為這個基金公司進行籌資,他在透過棕櫚灘鄉村俱樂部或其它慈善團體的場合,廣交朋友,並利用一些已落入他陷阱的投資客做介紹人,介紹更多客戶給他,那些介紹人可以收取回傭,自然樂於做中間人,這樣就有滾雪球效應。有報道說,正是在這個俱樂部中,麥道夫找到了一個後來給他吸引了其他成員加入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