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太後壽辰的臨近,所有的各國使臣都到齊了,這時恒波.齊雲才知道為什麼燕回國的二皇子會那麼性急地要盡快定下與雒羽的婚事,甚至不惜重禮賄賂那兩個老奸向他施壓,隻因為其後來的那些使臣都提出了與之一樣的要求。
之所以都盯上了雒羽,除了雒羽那被頌揚得天仙化人的美名之外,還有就是她的嫡出身份。她是正宮太後的女兒,當今國君的胞妹,論身份可說是所有公主中最尊,而太後與國君對她的寵愛也是盡人皆知。所以各國使臣的論調全都一樣,說是為了體現對於這次聯姻的重視,聯姻的對象必須是雒羽公主。
可惜這朵絕美的鮮花已經給別人采走了,使得諸國使者全都碰壁而回。這使得所有的使臣都是極端不滿,之前完全沒有一點風聲,可是他們一提出聯姻雒羽公主就冒出這麼個未婚夫來,哪有這麼巧的事?何況那什麼秦國從來就沒聽說過,是打哪鑽出來的國家?這樣的無名小卒不會是一個不起眼的荒僻小公國吧?那種擁有幾城之地就厚顏稱國的也不少,隻不過地處邊荒、國貧民窮,完全引不起其餘大國的興趣,又或是兩國有意將之作為緩衝地帶,這才得以苟延殘喘。
至於齊雲國君所說的什麼秦國距此非常遙遠,他們是絕對不信的,隻當是齊雲的推脫之詞。有很多國君一生連皇城都沒出過,再喜遊曆的國君也不會踏出自己的疆域,一個國君就帶了幾個隨從穿過千山萬水地來到這麼遙遠的國度?騙鬼啊!
何況就算真有這樣的事,這樣一個遙遠的國度和近在咫尺的鄰邦相比,應該選擇哪個根本就不用考慮的吧?而如今齊雲卻寧願選擇這樣的一個國家而拒絕了各國,深覺自己受了羞辱的各國使臣怎麼咽的下這口氣,全都極為強硬地要求齊雲退掉原本的婚約,重新考慮雒羽公主的歸宿,甚至很多已是語帶威脅。
他們的威脅恒波是不在乎的,其實別說是雒羽,就是別的公主他也沒有想過要用來進行這種政治聯姻。嬴政對他說過,想要保證自己國家不受到侵犯,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所有的敵人都打怕,打得別人聽到你的名字就發抖,打到別人寧願自盡也不敢與你為敵!國與國之間除了實力,其餘什麼都是假的,女子金帛換不來和平,哪怕就是能偏安一時,這種安全也都是極為虛幻的,就如築在沙灘上的冰樓,浪一湧就會消失無蹤。一個帝王如果淪落到需要用姊妹女兒的身體去換取自身安危的地步,那還是乘早找把刀抹脖子吧!當然,世事無絕對,也不是說這種聯姻絕對不該考慮,但那是在為了積累力量一舉擊垮敵國而爭取時間,或是作為對付他國的計策中的一環的時候才該付出的代價。但前提是你本身必須已經擁有足夠的實力,否則如果在別人眼中根本就是一塊隨時可以吞掉的肥肉的話,就算你獻出了所有也是一樣逃不掉滅亡的下場。
而恒波很清楚,現在的情況就是齊雲已經成了諸國眼中一塊隨時可以吞掉的肥肉,之所以提出聯姻,也隻是侵吞齊雲的一種手段罷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些家夥哪一個懷著好意了,此時同意聯姻不止不能給齊雲帶來好處,反而是在給自己找麻煩。至於威脅,反正無論他肯不肯答應各國的要求,各國都沒打算要放過齊雲,既然結果都是一樣的,那麼威脅不威脅的也就完全沒有必要在意了。
可是太後和朝中的大臣可就沒他看得那麼清楚了,一下得罪那麼多國家可絕不是鬧著玩的!在那些大臣想來,雖然一個公主不可能同時許配給幾國,但是隻要在其中挑選一個國力最強的結為盟好,那其餘的國家就算不滿也會有顧忌,起碼總比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什麼秦國來得有威懾力吧?所以幾乎是眾口一詞地要國君答應各國的要求。
而太後則是有苦說不出,女兒已非完璧,怎能用來聯姻?可是要說女兒已經嫁了,這一沒看到婚禮,二沒正式下聘,甚至連風聲都沒一絲半點,這叫別人如何能信?而要用君王封妃的慣例來解釋的話,且不要說那些使臣對於這個忽然冒出來的秦國國君的懷疑,光是女兒隻被封了個妃子就已足夠讓各國更為憤怒了,要知道各國許的可都是正室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