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最大的一次內閣會議在皇宮之中召開,參加這次會議的除了原先的內閣成員之外,還有在京的三品以上文官少校以上軍官以及參加京察的地方官吏,總共有一百二十多人。
參加會議的人都收到了一個小冊子,裏麵詳細的記錄了今天會議需要討論的議題,以及議題的少許介紹。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準備這麼充分的一次會議,發言的人卻少得可憐,除了仍在喋喋不休的講述將食鹽降價原因的倪元璐外,居然找不出一個敢發言的人,宋獻策孫承宗等人並不包括在這其中,因為他們之前已經上了奏折說了自己的想法。
其實這也錯怪了在座的大部分官員,崇禎皇帝對外展示的個性是獨裁和鐵血,而集思廣益的性格則在很小的範圍內才有人知道,因此除了內閣成員和被邀請前來參加會議的科學院的院士之外,誰都不想當出頭的椽子,生怕被崇禎皇帝給煮嘍!
此時倪元璐的發言告一段落,他也發現會場的氣氛有些不對頭,可謂沉悶之極,一時間倒也不知道該不該說下去了,不由得把求援的目光望向孫承宗,因為他這個想法已經得到了孫承宗的同意。
哪知道有人倒站起來說話了,“臣以為倪大人所說乃一派胡言,鹽乃國之根本,往昔多少賦稅從食鹽之中抽取,如果如大人所說,豈不讓國庫為之枯竭……”
倪元璐轉首望去,發現這人麵生得很,因為今天來的官員實在太多,他都有點看花眼了,不認識自然不用顧忌什麼,反駁道:“這位大人請聽倪某一言,我大明乃泱泱大國……”
我看向反駁倪元璐的那個人是呂大器,現在的官職是甘肅巡撫,正是和吐魯番汗國接壤的肅州主事之人,聽到倪元璐又是那一套,我咳嗽一聲道:“好了,這件事就此打住,朕心中已經有了決斷,你們就不要再爭吵了。”
我給了倪元璐一個稍安勿躁的眼神,對呂大器說道:“呂愛卿,你這二年久居邊塞,可知吐魯番境內的一些事情嗎?”
呂大器見崇禎皇帝問起,忙道:“微臣蒙皇上信任巡撫甘肅,邊塞之地自然不敢怠慢,那吐魯番如今倒也有些勢力,風聞已經統一了原蒙古的察哈台汗國的一部分,也就是亦力把裏地區,不容小視。”
我心中對呂大器的回答很滿意,起碼說明他這個甘肅巡撫不是擺設,知道邊境之外的一些變化,“愛卿既然知道這些,那麼可又應對之策?”
吐魯番在萬曆末年就已經跟明朝相抗衡了,隻是起初勢力不大,如今統一了亦力把裏地區,可謂風生水起,呂大器這個主管邊疆的人自然知道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想了想道:“微臣以為吐魯番乃是一塊雞肋之地,與大明腹地千裏迢迢,而且環境非常惡劣,朝廷萬萬不可用兵,否則非深陷其中不可,上策乃是派遣使臣到彼處宣揚我大明國威,使其心生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