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使臣終於要走了,在大明錦衣衛的護送下,從原路返回了。水月大宮的戰敗,使得日本使臣再無依靠,火炮資料大明又防備過於嚴密,己方又損失慘重,無奈之下,隻得黯然離京。
高麗前線,漢城已被明軍團團圍住。新王宮裏,一身簡便王服的李成桂,看起來是那麼的憔悴。自從上次開城戰役後,李成桂氣怒交加,受了重傷;回來後又發現自己的五兒子李芳遠,也是重傷不醒,就更加悲傷了,所以傷一直都沒好。
身後隻剩寥寥數人,李之蘭放到後方策動族人造反,失敗後,就一直未歸,派人打探也是杳無音訊。開城一役,李澤棟,自己最信任的族弟戰死,十幾萬大軍狼狽退回,剩下的不到幾萬。
漢城心幕天朝的謀士學字,很多都已逃亡。人人都明白,漢城一下,高麗就亡了。哎,難道真的天要亡我。
就在此時,一個侍衛急匆匆的跑進來,在李成桂耳邊低聲了一會兒。李成桂聽完後,病態的老臉上,竟出現點點紅暈,連忙掙紮起笑容,道:“快請。”
侍衛匆匆而出,不一會兒,幾個日本武士打扮的人走進來。領頭的一個走到李成桂麵前,道:“日本室町幕府征夷大將軍坐下,首席管領高橋信,見過朝鮮國王。”
李成桂連忙笑著道:“免禮,免禮。本人謹代表朝鮮,感謝貴國前來相助!”
高橋信笑著道:“王上放心,此次本人已率領十萬大軍前來,集我兩國之力,一定能擋住大明的攻勢。”
李成桂笑著道:“借高橋管領吉言。”說完,雙方開始商議如何防守。
漢城西郊,十萬倭軍換上朝鮮服飾後,源源不斷向漢城開進。路上偶有行人,但大都匆匆而過,並不理會,但也有有心人巧妙注意。很快情報就送到了明軍統帥部,馮勝接到消息後,也立即千裏加急,送往京師。於此同時,耽羅島上的劉深也每日一奏,稱近月發現無數倭國運兵船,秘密往高麗運兵,而他接到的是耐心等待。
倭軍的加入,使得朝鮮多了近十萬炮灰,也堪堪擋住了明軍的攻勢。李成桂倒是慢慢恢複信心了,雙方都在不斷的試探著。時間很快到了六月,天氣漸漸炎熱。還好高麗地處溫帶,夏天正適合作戰。
六月的對馬島是如此的優美,但是在最近這裏卻突然熱鬧起來。大量的人口從日本被遷移過來,開始在島上修建維修和補給基地。大量的漁船被征集到這一帶,無數的倭軍從這裏經過,向高麗湧去。
對馬島上現有近四五千人口,大街小巷裏,穿著木屐四處晃悠的男女,看起來顯得是那麼的擁擠。
這天天氣晴朗,上午風平浪靜,島上的居民以為又和往常一樣,開始一天的生活。沿原是對馬島最南端的一個地方,人口不過數百人,都是以打漁為生。幾艘小船晃悠悠的蕩在海邊,似乎在為自己沒被征集而慶幸。幾個漁民,正好此時過來,準備出海打漁。
這時,一個漁民無意間抬起頭,遠眺海麵,似乎有很多艘大船往這邊開來。頓時大叫起來,旁邊的幾個漁民也紛紛看著。大船越來越近,近得可以看見上麵的巨大火炮。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火炮紛紛突出炮彈,打在他們旁邊,身後,頓時整個沿原淹沒在火海中。
這支艦隊正是由劉深率領,從耽羅出發,兵力已增長到一萬。朱允炆早就料到,也非常希望倭國能參入這次戰役。果然開城之役後,眼看高麗不保,倭國再也忍不住了。
劉深數次請戰,朱允炆卻是一力忍耐。就是為了讓倭國多調兵力,前往高麗。調得越多,才能死得越多。
於是大明冷眼觀看,日本一方麵讓水月大宮在京城肆意表現;另一方麵,拚命的通過對馬島調兵前往高麗。等到兵調完了,大明的近萬海軍已聚集在耽羅虎視眈眈。
朱允炆的戰略是,先攻占對馬島,以此為基地,炮轟日本南部的西海岸。徹底切斷日本支援高麗的橋梁,然後海軍掉過船頭,直擊高麗,也來個仁川登陸,支援步軍,一舉拿下漢城。
一上午的時光,足以讓大明攻占這個隻有幾百平方公裏的小島。劉深在海軍諸艦長的擁護下,視察著島上的建設。許多僥幸未被火炮轟死的島上居民,在街道旁用驚懼的眼光,看著這群據說是天朝來的懲罰者,懲罰日本!
很快從第二天開始,坐落在日本南部的首都京都,就接到了來自西海岸港口的急報。報上都隻有一條消息,他們紛紛遭到了疑似大明水軍炮轟,損失慘重,望幕府派軍前往支援。
還沒等幕府派出援軍,大明的火炮讓這些港口,整整三天火海不息。日本西海岸所有的港口,已完全喪失了運輸維修的功能。